公司新闻 分类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发布日期:2024-06-16 浏览次数: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传统农业县,全县粮食作物种植每年稳定在1.67万hm2左右,以水稻和玉米为主,常年种植水稻5 333.33 hm2、玉米7 333.33 hm2;经济作物以甘蔗、蔬菜、火麻等为主,2013年全县种植糖蔗7 733.33 hm2、火麻3 333.33 hm2、龙骨花3 333.33 hm2、蔬菜5 333.33 hm2、桑园866.67 hm2。林业以种植油茶、八角为主;畜牧水产业主要以养殖香猪、山羊、麻鸡、银鱼为主。巴马县山青水秀生态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被誉为“上天遗落人间的一块净土”,农业生产以传统方式为主,多数农林产品生产多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较少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田间农药、化肥残留少,十分适宜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近年来,巴马县委政府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提出打造生态特色农业“一园六基地”(华昱有机农业示范园和油茶、糖蔗、香猪、龙骨花、火麻、五谷杂粮原料基地)的格局,并取得初步成效。

  以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甘蔗、龙骨花、火麻、五谷杂粮基地等为重点的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全力打造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全县建设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33.33 hm2,其中,巴马华昱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取得欧盟有机认证证书,2014年顺利通过德米特有机认证,成为巴马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的典范和最闪亮的“名片”。二是致力推动甘蔗产业发展升级。糖蔗业是巴马农业的支柱产业,2013年全县糖蔗种植总面积达7 733.33 hm2。榨季进厂原料蔗逾30万t,农民种蔗收入1.5亿元,人均种蔗收入1 000元以上。三是大力发展龙骨花种植。龙骨花是巴马县大石山区终年生长的绿色植物,因其形似龙骨而得名,属多年生肉质草本,无叶,与莲藕一样结节而生,花可入药,也可食用,是上等的佳肴。当地群众把它加工成特色的长寿食品,远销粤、澳、港。目前,全县龙骨花种植面积逾2 000 hm2,年产量1.8万t,实现产值近3 000万元,是石山区群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推进火麻生产开发。火麻是巴马县特有的长寿绿色农产品,2013年巴马火麻产品被国家质监总局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等,是唯一能够溶解于水的油料,是巴马长寿老人经常食用的农产品。目前,巴马县年种植火麻3 333.33 hm2以上,年产量1 000 t以上。五是积极发展特色杂粮生产。巴马县杂粮品种主要有饭豆、粳米、珍珠黄玉米、芭蕉芋、高粱、芋头等,是县内长寿食品加工企业的重要原料,其中加工产品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目前,全县杂粮种植面积1 000 hm2,满足县内长寿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原料需要。

  巴马县把特色林果业列为党委政府农村工作重中之重来抓,结合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制定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重点抓油茶种植及油茶低产林改造工作,建立“百里油茶开发长廊”。目前,全县建设有连片66.67 hm2以上的优质油茶示范基地28个,县内每条公路沿线以上的油茶基地,每个乡镇都建设有连片33.33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适合油茶种植的每个村也建设有连片13.33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其中“百里油茶开发长廊”总面积达8 640 hm2,成为巴马县最大的油茶生产基地。2013年,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03万hm2,投产面积1.61万hm2,年产山茶籽1.36万t左右,产值近1亿元。

  依托“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香猪之乡”2块品牌,重点抓以巴马香猪饲养为重点的特色畜牧业,通过扶持巴马原种香猪农牧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渔牧业企业,加强龙头与农民的合作,形成利益连接机制。目前,全县在巴马镇、燕洞乡、那桃乡、百林乡、凤凰乡、西山乡、东山乡等7个乡镇公路沿线村屯建立巴马香猪生产基地,养殖户发展到1.7万户,全县2013年香猪出栏37万头,农民销售收入1.7亿元。

  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为推动巴马县农民群众持续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因整体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故尚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相对不足。县财政困难,对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十分有限;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够,造成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项目、资金、技术普遍缺乏,制约全县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步伐。二是农民群众参与特色种植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部分群众只顾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如实施龙骨花项目开发,由于其生长周期长,短期之内看不到效益,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火麻由于单产低,效益较低,部分群众不愿意种植生产等。三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不够系统科学。在培训中,只单一地培训一些相关的种植、管理技术,而关于如何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甚少,造成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四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带动能力不足。生产基地规模小、产量低,农产品原料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其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带动力较弱。

  当前,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又具有独特的发展条件,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潜力巨大。一是土地资源丰富。全县国土总面积1 971 km2,耕地面积为1.87万hm2。丰厚的土地资源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二是交通便捷。巴马县东临大化瑶族自治县,西邻百色市凌云县、右江区,南与平果、田东、田阳县接壤,北与东兰、凤山两县交界,交通便利,境内有巴马―凤山、巴马―东兰、巴马―田阳等二级公路,距全国南菜北调基地――田阳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仅70 km,县内实现村村通公路,便利、快速的交通条件为巴马县农产品销售提供了良好的流通平台。三是气候条件适宜。巴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5 ℃,日照时数达1 605 h,年平均降雨量为1 500~1 800 mm,无霜期为337~358 d,春秋季温暖,夏季湿热,冬不甚寒,昼夜均小有温差,气候条件十分宜人,非常适合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四是发展潜力较大。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这决定了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较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从而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地域辽阔,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状况要明显优于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

  通过分析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全县农业生产实际及发展需要,突出科技投入、组织经营、项目招商、企业带动、品牌发展等措施,下大力气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巴马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要在提高科技含量上狠下功夫,从良种、良法到加工、包装、运贮、营销等整套系列化的新技术,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配套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个生产经营环节,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面推广优质农产品品种,使全县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95%以上。二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采取激励政策,使全县科技人员的服务深入生产第一线,搞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三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建设。重点培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按照巴马县委政府发展思路,结合实际,进一步扩大主导产业如甘蔗、油茶、龙骨花、火麻等生产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扩大规模生产;通过招商引资,把茶油、香猪、龙骨花、火麻等深加工项目引进到县工业园内落户生产,打造成为巴马县的生态特色农业加工示范园区。同时,一手抓新基地创建,一手抓现有基地管护。突出东山、西山、所略、燕洞等重点乡镇为主的火麻、龙骨花、杂粮基地创建及管理,着力打造一批火麻、龙骨花专业村和重点村;继续抓好管护技术措施的推广,努力提高火麻、龙骨花、杂粮等的单产,增强生态特色农业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聘请国际国内相关机构到巴马县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巴马县有机生态特色农业开发;按照“公司化生产,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申报及认证工作,为通过GAP基地认证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打好基础;以年产20万头原种香猪生产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宣传引导农民群众发展香猪生产,扩大种群规模,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以农业招商为抓手,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生态特色农业开发示范及兴建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培育农业经济新亮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推农业产业发展[1-2]。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如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的招商力度,利用社会资金优势,实行基地种植、规模化发展,使生态特色农业种植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加强对开工在建、列入上级计划项目的发展,如年产20万头原种香猪生产基地项目、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等的跟进服务工作,力争早日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继续组织力量搞好农业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力求早上项目,多上项目,增强全县农业发展劲头。

  农产品加工企业担负着连接群众生产的责任,也担负着支持农户发展生产的重要责任。在引导和培植过程中,将本着“企业壮大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理念,下大力气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使基地建设上规模,满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原料生产需要,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促使其产品上档次、经营上规模、效益上水平;同时,积极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模式。一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建立风险基金等方式,规范产加销三方责权利,解决“同体不同心”的问题。二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突出强调“谁建设基地,谁提供服务,谁收购产品,谁获得利益”。三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服务单位的经济利益关系。实行“分工协调,有偿服务”,由龙头企业向提供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支付服务费用,使一个产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四是处理好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协会与农产品产销的关系[3-4]。按照行业分工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快建设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农民群众进入市场,使农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5-7]。

  以龙骨花、火麻、杂粮、无公害蔬菜、粳米等巴马特有农产品为着重点,以商标注册、加工包装为手段,突出抓好农产品品牌创建,提升巴马县农产品知名度,促进销售畅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农民群众收入。进一步抓好农业综合执法、动物检疫防疫、兽医卫生和渔政管理等行政执法力度,维护农资、兽药、饲料等市场秩序和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为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经营环境;以取得巴马香猪、火麻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为契机,开展巴马香猪、火麻及其系列产品打假专项整治行动,规范生产加工及供销市场,维护巴马特色农产品声誉[8-9]。

  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因为其鲜明的巴马长寿特色,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若能够因势力导,找对症结强化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将成为推动巴马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笔者不断深入调研,提出科技投入、组织经营、项目招商、企业带动、品牌发展等应对措施,切合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切实可行。

  [1] 廖静,刘振东,廖倩.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9):319-321.

  [2] 余德鸿,余德贵,白银凤,等.“六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实施途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122-126.

  [3] 张冬梅.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障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03-206.

  [4] 徐东瑞,马礼.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2):114-117.

  [5] 肖忠东,周密,孙林岩.中国生态农业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2):65-69.

  [6] 周小萍,陈百明,卢燕霞,等.中国几种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实施途径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4(3):303-307.

  [7] 王继军,谢永生,卢宗凡,等.退耕还林还草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J].水土保持学报,2004(1):134-137.

  [8] 薛贺香.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J].商业研究,2003(12):127-129.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国家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由全县旅游发展基金解决一部分经费、业主筹集一部分经费,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主要旅游景点定位重新规划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

  目前,酒泉市戈壁农业面积达到4万亩,占到设施面积的40%;建成了以肃州区、玉门市为主的2个万亩戈壁农业蔬菜生产基地,建成瓜州广至等戈壁农业产业园39个,其中千亩戈壁农业产业园8个。培育以日光温室为主的高效蔬菜、优质林果、特色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221万亩,培育特色蔬、果、粮、油、肉、奶、蛋、鱼八大农产品各类近120多个品种,特色优势种养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4.2%。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河西戈壁农业发展的意见》,该市及时研究制发了《酒泉市关于加快发展戈壁农业的实施意见》,并委托相关资质单位编制了《酒泉市20万亩戈壁农业发展规划(2017年-2022年)》,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戈壁农业发展的思路目标、战略任务、重点工程及推进措施。科学谋划,合理布局,为当前及今后全市戈壁农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遵循。全市七个县(市、区)积极全面开展区域调查研判和分析,围绕全市形成的《戈壁农业发展规划》(初稿),制定了各自辖区整体发展规划和重点建设园区详细性规划。通过精心谋划、上下衔接、反复论证和修订完善,目前,市级《总体规划》已完成定稿和评审。肃州区完成总规编制和总寨、东洞、西洞3个万亩产业园的详细性规划,已经相关部门审核通过;金塔在完成《五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肃航公路为主轴,规划建设长80km,宽10km的戈壁农业产业带,全县5年建成戈壁农业示范园区12个的目标任务;玉门市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和以色列农业专家现场把脉,制定了符合玉门市情的《发展规划》,计划在现有建设基础上,建设8个不少于1000亩的戈壁农业示范园;瓜州县因地制宜提出了构建“三产四核多园多基地产业集群”的产业布局;敦煌结合“三为而农”的理念,提出了构建“二产六园六基地”的发展思路。各县(市、区)《整体规划》既符合全市的总体设计又具区域特色元素,既能体现全市产业布局、发展方向又合理彰显各自工作重点和发展重心。

  紧盯政策导向,着力多元投入,强化财力支撑和物力保障。市财政预算设立了全市戈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确保了戈壁农业建设有稳健的资金渠道。市农业、农发部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近2亿元,金融办支持协调申请发行戈壁农业产业发展基金1亿元,用于戈壁农业发展;国土、水务、交通等部门积极发挥行业职能,争取用地、用水、道路等政策措施,保障了戈壁农业基础设施建顺利进行;供销、商务等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拓展农产品外部市场。所有职能部门都能集中精力,围绕职责加强项目资金争取,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利用国家及省级投资支持戈壁农业建设。各县市区也将戈壁农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重心,整合现代农业、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道路、土地治理、小水工程、农村环境整治等各类涉农投资项目,支持戈壁农业建设,引导用水、用地、用电、保险和税收等相关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向戈壁园区倾斜。

  全市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戈壁农业推进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发改、财政、农牧等部门一把手为成员,全力推进;办公室从农口抽调了5名工作骨干,专班司职,确保综合协调、服务督导工作及时到位。其次,为加大对戈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市上组建了酒泉市戈壁农业研发推广服务中心,从中国农科院、甘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聘请知名专家建立研发中心专家智库。组织市、县(市、区)390农业科技人员(市级62名,县级328名),成立了6个技术推广服务小组,1个农产品营销小组,分片包县包挂项目(园区),联系戈壁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开展戈壁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服务、农产品营销、品牌培育、市场拓展等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快关键技术地方标准化的制修订,组织技术单位制定了戈壁绿色、有机农产品设施建造技术标准、生产技术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和包装监管等标准体系15项。积极开展前沿实用技术的攻关研究,目前,全市新一代全钢架装配式温室墙体建造技术已在肃州区试验成功,这种温室大棚建设快捷,能提速7—10天,建造成本较四代石砌墙建造技术节省1/3,必将成为今后戈壁温室主流;全市温室日光管理系统、温室结构设计已获得11项发明专利,仅肃州总寨戈壁园区目前开展的戈壁温室科研试验就达36项,技术集成达28项,并且还将进一步改进和升级;总寨、清泉、莫高等基地进行的番茄、人参果等基质营养枕栽培试验及“以水定地”生态节水工程也取得技术运用上的突破性进展。积极提升戈壁园区的技术装备能力,全市在已经具规模的34个产业园区、35个蔬菜重点乡村、10个大型农产品市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并立项建设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速测大厅,进一步加大蔬菜质量检测监管,确保“放心菜”上市。加快基质加工、冷链储藏、育苗中心配套建设,肃州区在总寨、银达等戈壁农业产业园区配套建成基质生产、育苗中心、交易市场、仓储物流等项目,金塔县建成金苗农业冷链物流、金畜源牧业基质供应、禾丰种苗中心,玉门市在玉门镇、清泉乡建设基质加工厂各1座,瓜州县建成了机械冷库9座,气调库1座,使戈壁农业发展重点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综合化、规模化、标准化戈壁农业发展要求,围绕蔬菜、林果、草食畜等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肃州区、敦煌市国家级和玉门市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引领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投身建设发展戈壁农业,发挥主力军作用。以现有龙头企业为基础,在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鼓励企业联合发展,创立自主品牌,不断扩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采取以商招商、节会招商、项目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企业入园创业。

  在大力推进戈壁农业建设进程中,坚持同步推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出台了《戈壁农业品牌实施意见》,逐步推进实现全市生产的蔬菜、林果、草食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全部品牌化,切实加大戈壁农业品牌、商标、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使用力度,放大无公害、绿色、有机戈壁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拍摄了“戈壁雪润”宣传推介专题片,突出了“从酒泉戈壁到世界餐桌”的产业背景和有机产品前景主题。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交了“戈壁雪润”商标的注册申请。积极通过外联方式打通主要农产品营销通道,市政府先后与上海江桥蔬菜集团、以色列天然家禽有限公司(NPG)签订了农(畜禽)产销战略合作协议,甘肃巨龙集团成为我市第一家为上海市场供应蔬菜的授牌企业,在酒泉万达广场设立了“戈壁雪润”农产品销售展示专柜。加强产销对接,成功举办了酒泉特色农产品上海推介展销会,组织市内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参加了2017甘肃农业博览会、中国-东盟农业博览会、中国农交会,展销60多种戈壁农业特色农产品,有2个产品荣获金奖,为进一步提高该市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通该市优质戈壁农产品向上海及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密集消费区地区市场输送通道,努力拓展向中亚、西亚、南亚地区及中东欧输送我市戈壁农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市整体底子薄,基础弱,财政收入少,而戈壁一直是农业的的真空地带,所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零开始,从头建起。经初步测算,2018年全市建设目标任务为4.12万亩,需要近62亿元投资。目前,除农牧、农发向省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申请到的计划投资1亿元和市财政局2018年安排戈壁农业发展产业基金1000万元,戈壁农业专项资金500万元外,政府已争取到的各类财政资金约2亿元,跟预期相比,到位资金缺口还非常大。目前,需要通过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企业和社会进行融资解决的部分,除市金融办通过协调人行优化支农再贷款管理,引导商业银行开发戈壁农业信贷产品等方式有2.1亿元信贷资金落地外,其他很难如数到位。加之省、市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贷款和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还没有完全启动运营,戈壁农业发展还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目前酒泉市通过实施戈壁荒滩等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建成连片戈壁节水高效设施农业2万多亩,不仅创新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也拓展了农业发展用地空间,但由于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限制,戈壁农业用地审批、入市还有一定障碍,且设施农业土地出让没有明确的政策,用地备案制已无法完全适应戈壁农业发展需要,入驻企业融资贷款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同时,土地利用问题上,部分县市可利用荒滩可能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和基本草原、重点湿地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等多种生态项目保护类型,使戈壁农业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工作变得复杂化。

  目前,水资源利用政策越来越严格,用水矛盾在局部地方日益突出;全市4万亩的年新增戈壁农业面积,需水量约2800万m3,在保证生态不恶化,不新打井、不新增用水量的底线和红线硬约束下,戈壁农业用水只能从“节”字作文章。一方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农业水价改革严控地下水的措施节水,另一方面只能通过智能化滴灌和喷灌等科技措施节水。而酒泉地大滩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农业发展的短板。

  酒泉市土地面积居甘肃省之首,适合发展戈壁农业的戈壁荒滩等未利用土地资源空间较大。省政府《河西戈壁农业发展的意见》赋予了酒泉市承担主要建设任务和打造戈壁农业产业大市、面向中西亚蔬菜供应基地的新要求,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建设。

  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积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加大对戈壁农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业主投入为主体、社会和民间投入为补充”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高财政支农投入的有效性和精准性。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着力构建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创新农业金融产品,优化农业金融服务,对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加大支持,加快推进农信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戈壁农业招商作为农业招商、园区招商引资的重点,充分依托戈壁农业园区良好的平台,抢抓一带一路及农业农村振兴等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推动农业全方位对外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并成为推动戈壁农业区建设的强大动力。

  以每年规划建设5万亩戈壁农业为目标,以肃州区总寨、东洞滩、玉门祁连清泉、瓜州广至等园区为重点,支持敦煌种业、巨龙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参与戈壁农业发展,建设5万亩(3.5万亩温室、1.5万亩大棚)戈壁设施农业。加强戈壁农业建设的示范引领,把戈壁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平台和主战场,推动政策项目资源向园区倾斜、改革试验在园区开展、建设成果在园区展示,加大园区基础设施、主体培育、产业延伸、公共服务以及配套功能拓展建设,树立精品意识,打造样板工程,形成集生产、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宜产、宜居、宜商、宜游”的戈壁农业生态发展模式。为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戈壁园区建设经验和模式,该市计划在近期组织全市戈壁农业工作进展推进会,并在6—7月间组织全市戈壁农业发展科技应用交流培训,全面提升戈壁农业发展水平和技术人员服务保障能力。

  以长茄、辣椒、番茄、黄瓜、番瓜、豆角等蔬菜为重点,全面推行有机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标准,保障“戈壁雪润”农产品优良品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加大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安全状况的监管,保障戈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加强戈壁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引进推广统一数据采集、传输格式、接口规范及编码技术,大力推广使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REID)电子标签等追溯手段和信息采集技术,促进戈壁农业追溯市场化进程,引导广大市民绿色消费、安全消费和放心消费。

  积极举办葡萄节、蜜瓜节等专业节会,组织参加绿博会、农博会、展销会等各种会展平台。创新品牌农产品营销方式,大力发展直销配送、农超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实现生产、经营、消费无缝链接。加强市场开发,充分发挥各类商业协会、商会的资源优势,积极对接北京、上海、广州、兰州等地中高端市场,拓展绿色有机农产品销售通道。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销售窗口。依托“聚农网”+快递实时配送系统,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开展互联网线上交易。加快推进“戈壁雪润”品牌建设。积极认证推广达到质量标准的“戈壁雪润”有机绿色农产品,培育打造“戈壁雪润”等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全面提高戈壁农业综合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现代农业诞生于20世纪初,相对于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其发展迅速。现代农业又称为“石油农业”,主要是用高能耗、高投入换取高产出,表现在用机械替代人畜劳动力,普及良种栽培,利用高效水利设施、使用大量化工产品来改造自然环境等。现代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与土地附加值,在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的大背景下,保证了农产品的丰收增产,解决了世界人口的生活问题。但是,伴随着这种高能耗、高产出的农业发展模式,大量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逐渐产生,直接威胁到农业稳定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1]。空气混浊、土地退化、水质污染,这些不应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代价。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认真反思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与措施,努力探索一种高效、低碳、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知识化的生态社会,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舒适、便捷的基础设施,自主、高效的农业环境,稳定、和谐的社区氛围,我国的生态农业正是以此为宗旨构建的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地处大别山区的黄冈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农业产值比重大。近年来在生态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研究将对其进行探讨,寻找发展对策,以期为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奥伯特(W. Albreche)于1971年提出,其含义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生态经济学规律为准则,构建的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效益协调统一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奠基人马世骏教授将其最基本的原理概括为“整体、协调、循环与可再生”[2]。

  我国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有别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低输入、自维持,富有经济活力,在伦理、环境等方面易于为社会广泛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产生与发展是应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社会现状。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大国,有着延续数千年精耕细作的优良农作传统和丰富经验。我国生态农业是一种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生物和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综合了传统农业与石油农业的特点,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结合,重视有机肥使用,强调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的深度开发,真正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及农业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投入,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把生产要素科学组合,借助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物质循环及废物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2]。

  黄冈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农业特色,大力实施“三转两推(农产品加工转化、农民受训转移、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初步形成了以“一县一特”为基础的优质水稻、双低油菜、速生丰产林、沿江水产和大别山南麓板栗等五大优势产业带,蔬菜、牛羊、三元猪、生态茶、中药材、花生、小龙虾、蚕桑、蛋鸡和奶业等十大特色板块。黄冈市下辖的浠水县、武穴市、英山县分别荣获湖北省政府命名的“水产大县”、“油菜大县”和“茶叶大县”。团风、麻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六县(市)进入全省粮食大县行列;浠水、武穴二县(市)为全国双低油菜板块生产大县;罗田县为全国板栗第一县;红安花生居全省之冠;英山县为全国名茶基地和无公害茶叶示范县;蕲春县是全国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之乡;武穴、麻城、浠水三县(市)进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行列;麻城市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黄梅县是全国青虾繁育基地和全省水产大县。

  黄冈市生态农业着眼于全面发展“大农业”,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原则来规划、调整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化结构,走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与农、林、牧、副、渔综合化发展道路,使各类农业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汇聚合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截至2012年底,黄冈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4家,其中省级47家,国家级1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构建了优质粮油、蔬菜、茶叶、桑蚕、中药材、生猪、家禽、乳业、渔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黄冈地方特色、符合生态农业特点的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农业。一是优化种植业生态布局。黄冈市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扩大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木种植,重点水源保护区退耕还林、还湖、还湿地。目前黄冈市正在开展生态湿地工程建设,以保护与恢复湿地。二是理顺畜禽养殖业区域布局。优化养殖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养殖、规模养殖。三是大力发展生物、生态农业。通过集聚生物反应器、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高端产业,减轻农业环境压力,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积极扶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注重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基地建设。截至2012年底,黄冈市有效使用“三品”企业238家,品牌总数达57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71个、绿色食品90个、有机食品8个。通过合理的作业搭配和适宜的产业规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追求功能多样化和合理的效益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

  黄冈市生态农业起步晚、基础差,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耕地面积逐渐减小。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面积1.74万km2,总人口730万。虽然地广,但是地处山区,且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仅为0.053 hm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耕地面积还将持续减小。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于3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严重滞后,差距明显。

  由于长期受 “以粮为纲”的农业指导方针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生产一味追求数量,许多地区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仍旧强调高产出、高经济收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的认识不足,农业生产中过度施用化肥引起土壤板结,不重视水土保持,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严重,过度放牧、捕捞及乱伐森林等违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破坏行为屡禁不止。

  当前黄冈市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生态农业,采用以生物群落组合原理或“食物链”原理的生态农业模式,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3]。此外,在建设生态农业中认识不到位,仅将生态农业视为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措施,缺乏持续发展的统筹规划。

  在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探索实践中,黄冈市开发了许多具有县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但遗憾的是值得推广的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少之又少。如在良种选育、有机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生物能源开发等方面的科技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在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方面,只强调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倡施用农家肥,但没有从更高的技术层面上形成系统的产品质量提高方法[4];在水土植被保护方面的技术水平也亟待提高。

  黄冈市用于建设生态农业的资金来源于群众自筹、金融融资以及政府投资等。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对生态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但是引资体制还很欠缺,资金来源单一。由于很多基础科研实践项目需要前期大量投入,仅依靠群众自筹很难解决。此外,摒弃传统的农业模式,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也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与财政支持。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规模化、定量化、集约化与可持续”。针对黄冈市的实际情况,只有结合区域性的资源条件、经济基础、消费水平,通过定量化的优化组合,做好农业结构调整,采取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5]。总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发展生态农业要面向消费市场,灵活调整经营模式,积极制定促进农业良性运行的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走高效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做到理性发展,在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强指导,着眼长远利益制定发展规划。面向市场建设生态经济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要坚决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布局,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的原理,才能提升生态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6]。

  首先,政府要做好生态农业的规划、引导与协调工作,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干预,增强生态农业系统结构的多元化、功能化与合理化,保障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效益。其次,政府要提供发展生态农业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再次,加强环境监管与舆论引导,创造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宽松外部环境,大力扶持生态环境建设,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尽快恢复。最后,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市(县)的建设,深入宣传生态农业知识,摒弃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农业是一种由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生态学原理等元素构成的新型农业模式。其发展壮大离不开实用生态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但是目前黄冈市的实用农业技术应用率还远低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户还在沿用千年不变的农作方式,不改变这种现状,就无从谈及构建现代生态农业。当前与生态农业建设密切相关、值得大力推广的实用农业技术,如清洁生物能源开发、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生态复合肥料、绿色食品开发、废弃地生态恢复等,政府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此类实用技术的推广与转化[7]。

  当前黄冈市生态农业工程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生态农业的现实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黄冈市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众多,概括、总结的难度很大;同时受生态工程自身的性质影响,研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很难通过定性分析提炼出定量化、规范化的操作方案。解决上述难题的途径是: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设计与规划进行横向研究,同时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建立特色化的生态工程类型、模式,持续进行跟踪调查、分析,从中找寻规律、提炼经验。

  黄冈市生态农业起步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未来1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生态农业建设[8]。为此,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的发展主旨,加强政府引导,深化思想认识,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技术装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探索适合黄冈市市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最终提升黄冈市生态农业的整体水平,实现黄冈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1] 鲍宏礼.论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生态农业[J].求实,2005(5):86-88.

  [2] 马世骏,李松华.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 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3.

  [5] 侯文英.阳泉市郊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4):78-80.

  [6] 袁久和.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20-23.

  [7] 崔 楠,侯素霞.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468-1470.

  随着我国农业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加快,农业科技园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在农业科技示范和新品种展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农业科技园作为我国观光农业园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也逐步被人们认识并接受,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但目前一些农业科技园建设存在着功能定位不准确、没有形成特色等问题[1]。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依靠高科技农业,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新品种展示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以“绿色文化、花园农业”为宗旨,提高观赏性和娱乐性,成为生态农业旅游观光4A级景区,在我国农业科技园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进一步探讨我国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我们于2010年10月4~6日对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随机对园内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01份),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该园区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该园区的发展以及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于2000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生态休闲景点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100 hm2,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

  5 500多万元。园区突出体现市场供应、示范推广、旅游观光、素质教育4种主要功能,其平面图如图1所示。

  热带植物园种植着热带、亚热带的大型植物百余种,在此可看到开花的槟榔树、果实累累的椰子树和造型别致的人心果等。

  四季菜园采用基质和水培等先进的栽培技术,以及立柱式、墙壁式、牵引式等立体种植方法种植各种蔬菜,形成“蔬菜树”、“水上菜”等奇特景观;四季瓜园采用箱式、槽式等基质无土栽培方法,栽培了数十种世界著名的瓜类,形成五彩斑斓的奇瓜长廊;四季果园里种植着从热带到温带的各种果树500多株,近50个品种,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各种果树开花、结果,游客还可亲手采摘购买时令水果;四季花园生长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150多个品种的观赏植物,是一个四季常绿、四季开花的“植物王国”。通过对高新技术的利用以及园艺新品种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示范和科普的目的,同时满足了游客旅游观光的需求。

  农家动物园园内饲养农家畜禽30余种,不但均有特色,而且具有同类品种的先进科技代表性,并且园内设有动物表演,集科普教育、生态养殖、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

  民俗大院包括“院中园”和“室内表演展示”两大部分。“院中园”以雕塑和可参与活动的形式,展现我国北方农村主要的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劳动场景。“室内表演展示”以各种手工业生产表演形式,展现农产品加工及传统手工业生产劳动场景,并展出大量传统的生产和生活器具实物,让人们品味悠久古朴的农村民俗文化,启迪人们思源思进,起到了一定的科普教育作用。

  园区内蔬菜、果品采摘区为游客提供了采摘蔬菜、水果的场所,让游客有了较高的参与性,百花园、百果园、百树园等让游客在观赏的同时,对各种树木花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园区在娱乐活动区设置了蹦极、戴河第一漂、滚筒、惊险桥等娱乐活动项目,设置了游客服务中心、集发大宅院、别墅区、绿色农家饭庄、小吃一条街,让游客可以在观赏娱乐的同时,得到方便的服务。

  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是农业科技园区主要的两种功能。目前,很多园区尤其是部分政府部门建立的园区,在休闲观光的功能上投资力度偏大,出现了只有观赏、娱乐价值但不实用的诸多范例[2]。根据随机调查,在该园区建设上也多少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在201名游客中,仅有2人为农民,而其来园目的也是休闲娱乐,并且除了39人,即占调查人数19.4%的游客在来园目的中选择了“了解高新技术”一项,其余的游客主要选择的是观赏、娱乐和参与性活动方面的项目(图2)。由此可见,园区虽然在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方面有所建设,但客观上对人们尤其是对农民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偏离了农业科技园建设的方向和初衷。

  农业科技园内功能内容和景观形式是吸引游客的两大要素。据调查(图2),来园游客中,67.5%的游客选择“欣赏风景等观赏性活动”作为来园目的,而相当一部分游客对园区内的植物、水体、建筑等景观并不十分满意。

  2.2.1植物景观该园区植物景观,除了展示区的观赏植物、果树和蔬菜以外,主要是道路两侧和公共空间的绿地,而在这些空间中,绿化植物树种较为单调,乔木多为垂柳、榆树等少量树种,其余除正门入口处的月季园及利用一串红、矮牵牛等宿根花卉摆放造型外,全园室外基本无开花植物。植物配置上,层次和色彩搭配欠缺,基本没有灌木、地被类植物。总体上看植物景观效果一般,调查结果上也显示这一问题。

  植物景观方面主要是针对植物种类丰富度和色彩搭配两个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表1、表2),园区内植物种类单调,植物配置效果欠佳,没有达到游客满意的程度。

  2.2.2水体景观水体的设计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部分,并且更要重视亲水性设计。园区内水体主要为戴河部分,在部分区域设置了飞越戴河、蹦极、水上吊索桥等活动,但是对于部分人群特别是儿童限制较多,也不能达到真正亲水的目的;除娱乐性水体以外,没有景观性水体,从而降低了水体的观赏性及参与性,并且调查显示(图3),129名游客在水体类型、娱乐性、水体景观效果特别是水质方面(占64.3%)表示不是很满意。

  2.2.3 建筑景观园林建筑包括亭、台、楼、阁、榭、舫、廊、桥等单体建筑以及园灯、雕塑等园林建筑小品。它不仅具有造景作用,还可以满足游客休息的需要。园区内单体建筑仅有一处亭子布置,而且由于其周围游乐设施的停用而无法利用,也导致园区内建筑景观效果欠佳、休息设施种类单调和不足,游人对建筑景观方面普遍不满意。

  据观察,园区内休息设施种类单调、数量较少,主要包括娱乐区设置的树池座凳、摇椅,部分道路边缘设置的座凳;垃圾桶数量较少、标志牌的标志性不强,同时这些服务设施的景观性也较弱。通过调查统计,在休息设施和其他服务设施方面,分别有102人(占被调查游客的50.7%)、106人(占被调查游客的52.7%)表示不太满意,认为在数量、类型等方面需要改进。在休息设施方面,主要问题为类型、数量,38.3%的游客认为类型单一、48.2%的游客认为数量较少(图4);在其他服务设施方面,标志牌标志性不强和垃圾箱数量不够是游客选择最多的两个方面,分别占39.6%和47.2%(图5)。

  目前,项目雷同、相互模仿现象是我国许多观光农业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3],观光农业园集中于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旅游项目因缺乏特色而失去吸引力。该园区的项目设置也基本上为这些内容,无明显的特色。

  另外,该园区内活动没有很好地体现“农”的特色,园区内参与性活动中与“农”相关的活动主要为蔬果采摘,其余参与性活动则为蹦极等收费娱乐项目,使游客感觉好像是进了游乐场,曾经开设的体现农趣的活动也未能保持下来(如戏水摸鱼活动,现已停办、场所已干涸),偏离了农业科技园的主题。

  根据调查统计(图6),第一次来园人数(即只选择“十一”为来园时间的人数)为81人,来园次数为两次或两次以上为120人,在这些游客中,除选择“十一”作为来园时间外,选择“五一”、“暑期”、“周末等闲暇时间”的游客大体相当,分别占30.8%、25.8%、39.2%;而春节来园游客则最少,仅占4.2%。由此可见,农业科技园最大的季节局限性在于冬季。

  可借鉴国内外一些好的发展经验,如以色列针对干旱和沙漠化的生产条件建立的多个以沙漠农业和节水农业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农场[4];山东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在示范基地内,积极进行先行探索并试验推广的大棚滴灌无土栽培、二氧化碳气肥工厂化育苗等106项新技术,提高了蔬菜的抗病能力[5]。

  在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内,结合本地区农业特点,探索适用的先进农业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在园区内设置科技示范教室,对先进技术的具体流程等进行展示示范等。同时园内所有植物特别是展示的新奇品种,尽量挂牌标明科、属、种、产地、分布及栽培特点等;引进的先进技术也应将名称、特点等详细标明,真正起到科普的作用。

  3.2.1植物景观单一的农业景观和农业生态科技不能满足游客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如果能够同时展示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观光农业园才能线]。在植物的选择与搭配上,考虑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地被植物的有机结合,并在各个功能区中合理配置,成为园区农业景观的有力补充和点缀,体现地方风格,形成园区特色。

  可在百树园适当增添色叶树种,如槭树类树种,在道路两侧增加灌木或草花地被,如红瑞木、菊科花卉,以提高植物层次和色彩丰富度。还可以利用植物造型体现主题,如农家动物园及其附近,可将植物修剪为动物造型来体现主题。

  3.2.2水体景观对于戴河植物配置,可在滨水位置和水中种植菖蒲、芦苇、荷花、睡莲等耐湿和水生植物,提高水体的景观性。在亲水性方面,可在水体的岸边设计广场、亲水平台、台阶、栈道等,创造亲水空间,从而让人们轻松地从事赏景、休闲娱乐等活动。

  3.2.3园林建筑观光农业园建筑造型,应与农业环境相融合,体现农家气息。建筑材料尽可能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田间石材、木材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加强建筑物与周围场地的联系,又能体现浓厚的地方特色。建筑小品在材质、色彩、规格上要体现纯朴的“农”的气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美化和暗示整个园区的文化气质。比如利用戴河,在岸边或水中设置草屋茶室;在水中或岸边设置农具雕塑;在林下或路边放置小品,如农产品形状的雕塑。这些设置不仅能成为一景,增添园区的趣味性,又可给游客提供休息的场所。

  在园林设计中,人性化成为必需的考虑因素,它是指从人的各种需求出发,将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需求的满足贯彻到设计的始终,融入到设计的整体和每个细节,真正使空间实现“为人而设计”[7]。服务设施的完善是将人性化设计融入到细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园区内,满足休息设施的多样性、舒适度以及适度的开放与私密性,如可根据儿童的心理,将座椅设置为蘑菇形等;设置清晰、醒目、引导性强的标志牌;垃圾箱等设施在方便的同时结合园区性质增强美观效果,如设计成玉米等农产品的形状。

  在园区活动设置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设置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类型游客游玩的项目。另外要开发独具特色的参与性活动,使园区更有吸引力,如法国园区中利用其闻名世界的葡萄酒,让游客参与到葡萄酒酿制过程中[8],就是其独具特色的项目。

  园区内,除提供对农作物、农产品的采摘外,还可让游客参与如干果的制作等多种体验活动;游客可以自己动手,根据各个季节的农事特点,参加农田管理,让游客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快乐。还可进行花卉赏析,拿自己参与日常管理收获的农产品参加各种展评活动等。还可以举办农村趣味运动会等活动。

  3.5.1突出展示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北方冬季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可在园区突出展示各种园艺作物无土栽培模式,包括基质栽培和水培;各种先进园艺育苗技术,如组培育苗、扦插育苗等;节水灌溉设施和技术,如滴灌和微喷灌技术等;新、优作物品种的种植等实用性技术[9]。

  3.5.2增加冬季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可在冬季等农闲时节,与农业推广部门合作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定期开办知识讲座,现场讲解,示范先进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并让农民参与其中,真正达到示范推广的目的。

  3.5.3根据条件增加冬季景观和活动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室内公园”。可以在观光温室内,将蔬菜、花卉、果树与水体、廊架等园林景观要素相结合,打造“室内公园”,开辟室内观光空间。在园区内设置溜冰场、冬季民俗游戏场(打雪仗、滑冰车等)等场地,增强园区吸引力。

  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自建成以来,较好地发挥了展示、示范、科普、游览等方面的作用,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良好场所,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期对该园区及其他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使农业科技园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1] 何志文,唐文金.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80,7716.

  [2] 杨其长.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功能定位、技术背景与战略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3),14-17.

  [3] 陈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科技,2007(11):41-45.

  [4] 丁小伦.国外农业科技园类型[J].世界农业,2002(9):35.

  [5] 王欧,吴文良.生态农业与特色型园区的发展――山东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发展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3(6):36-38.

  [6] 张灵.现代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7] 赵生华,刘辉,石平,等.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促进城市公园的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592-595.

  [8] 张晴,罗其友,刘李峰.国外农业休闲功能及对中国农业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8(10):38-40.

  [9] 严志刚.我国农业观光温室的发展和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云和县大力推进特色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有文化传承、功能多样的生态精品农产品与生态休闲养生农业,走出一条 “生产标准化、产品精品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绿色化”的云和县特色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保障了云和农业发展可持续能力,促进了生态精品农业发展。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关心下,云和县农业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新常态,大胆实践,坚持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以产业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精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大力发展“菌茶蔬”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全面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全县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 106 hm2,总产2.3万t。食用菌生产7 995.12万袋,其中花菇7 318.02万袋,普通菇359.4万袋,黑木耳217.7万袋,珍稀食用菌100万袋,建立食用菌精品农产品基地1个。特色药材种植和药材加工不断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155 hm2,创造经济收益2 000万元。水果总面积1 606 hm2,产值4 537.4万元。茶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良茶100.8 hm2,全年产量860 t,同比增长7.5%,产值10 339万元,同比增长3.4%。畜牧业产值略有回升,2015年底生猪存栏2.23万头,同比增加4.21%,其中母猪存栏0.25万头,同比增加4.17%,生猪出栏3.54万头,同比增加3.51%[1-2]。

  崇云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完成“两主导四精品三配套”即食用菌、水果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水果、珍稀菌、珍稀苗木、稻鱼共生精品园,配套发展稻菇轮作、粮经轮作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的创建,面积达1 420 hm2,总投入达1.6亿元,于2015年6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完成了670 hm2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为理念,加强对蔬菜、茶叶、水果、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管理,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全年进行农产品省级定量检测220批次,合格率100%。狠抓农业标准化建设和“三品一标”认定,2015年“三品”新增产品1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个,有机食品2个,全县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61.9%。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建设,县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率100%,初级农产品追溯体系示范县建设通过省级验收。云和雪梨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产品,2015年12月通过农业部专家评审。

  2015年云和梯田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番茄、白茄、雪梨在浙江精品果蔬展览会上获得金奖;仙宫雪毫牌金枝玉叶在第十届浙江绿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新培育24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20个生态精品农产品;组织企业参加2015年丽水(杭州)生态精品农产品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助力梯田开犁节、田西瓜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打响了云和县生态品牌。

  努力推广“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启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建设,2015年建立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个,落实生态消纳地820 hm2,新增沼液利用量5 300 t,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 700 hm2,推广商品有机肥4 000 t,病虫害统防统治任务1 570 hm2,化肥减量任务76 t,农药减量2.65 t;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石塘镇规溪、朱村、小顺、西滩头开设了4个“垃圾兑换”超市。雾溪乡结合饮用水源整治,率先开展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处置,全乡共回收处置农药废弃包装物500 kg[3-4]。

  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发展,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通过技术改造、信息服务等方式培育壮大农业龙头组织,鼓励发展专业大户,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创建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乡镇1个、示范企业3家、示范合作社3家、大学生农业创业典型4个、示范家庭农场20家。

  立足云和梯田4A景区,利用崇云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优势,实施“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发展战略,以“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农旅融合观光体验区、养生养老休闲区”创建为重点,按照“两区”“三基地”“六主导”“九精品”发展要求,实施现代农业园区综合示范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十里云河”景观带和“云和梯田”景观带,构建云和库区和山区梯田精品乡村旅游线 增强农业服务能力

  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3个,依托农业院校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14名。坚持“科技下乡、专家进村、服务到户”,深入开展农业“五送”服务月等活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推进机器换人,新增先进适用农机具800台,推广水稻机耕面积2 670 hm2,机收面积660 hm2,新建钢架大棚70 hm2,建立了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

  云和县生态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实现生态发展任重道远。当前,云和县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六边三化三美”和“五水共治”带动畜禽养殖污染的整治,但是也造成大量养殖场关停,现有的养殖场也受到限养政策的限制,造成畜牧业产值持续下降。

  农业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使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挤压农民增收空间。

  如黑木耳、雪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产品销售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质优价不优。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还存在大多数生产规模较小、层次不够高、带动能力弱等问题,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能力有限。

  2016年,面对新常态和新挑战,将紧紧抓住“高铁时代”“六边三化三美”等契机,以工业经济思维抓农业,以逆向思维促农业,从“市场要我怎么做”转变为“我要怎么做市场”,把云和县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农业强势”,将“美丽”变成财富和增长新动力,以农业“美丽经济”引领转型发展新路径。

  结合云和县地域特色,以农业“三区”建设为平台,坚持用工业经济新思维,做大做优雪梨基地、高山蔬菜基地、绿茶基地等山区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培龙头、聚合力、重特色,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

  依托云和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继续大力推进以云和雪梨、云和黑木耳、“仙宫雪毫”茶叶等为重点的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借助媒体平台,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具有云和县特色的“金名片”;鼓励农业企业通过强强联手,整合品牌;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农博会、名优新农产品展销会、精品农产品评比会,加快推进云和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鼓励企业参加丽水生态农产品网络展销会,提升云和县生态精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科学利用好丰富的生态资源,紧抓高铁时代机遇,借助发展“山水童话乡村”之际,把农业与云和县人文旅游文化相结合,积极举办“雪梨节”“开犁节”“田西瓜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实现一产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3条自驾游精品线路建设为依托,深度挖掘沿线 “云和老雪梨”“石浦船帮”“红色生态革命”“畲族风情”等特色文化,扎实发展石浦花海、规溪景观农业示范园区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抓住云和雪梨创建农产品地理标志契机,推广“观光―采摘―餐饮―休闲”一体化休闲农业模式,通过农博会、高炮广告、微博、微信等形式深入基地宣传云和高山蔬菜、云和黑木耳等云和传统农业名片,将农业产品与农业休闲有机结合。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努力推进初级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计划培育初级农产品产地准出单位5家以上,新增二维码企业追溯10家以上。加强全县主导产业农产品质量动态监控点管理,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确保农产品省级抽检合格率98%以上;突出食用菌、蔬菜、草莓、“瘦肉精”等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推进县乡农产品检测室免费为市民开放。继续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3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2个以上绿色或有机食品。

  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创建为契机,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认真落实《云和县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实施方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工作举措,大力推进立体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中心工作,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商品有机肥,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90%以上;做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化肥、农药减量工作;完善畜禽养殖排泄物与污水治理方案,促进全县规模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打造云和县农业美丽业态环境,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以种养结合的方式,合理规划种养业空间、产业生态化布局及功能区块,大胆探索以废菌棒再次利用为纽带的“畜禽粪便+废菌棒―有机肥―农作物”生态食用菌循环产业链模式、以标准农田为纽带的“畜禽―水稻―菌类、黑木耳―单季稻、黑木耳―单季稻/鸭、香菇―单季稻”轮作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以低山园地为纽带的畜禽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新模式,拓展生态循环功能,加快形成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产业圈、产业带,构建起立体式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管理等措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权等农村各类产权公开、公正、规范流转交易。规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切实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5]。

  [1] 蓝月相.云和县农业水环境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30-31.

  [2] 叶柳祥,蓝月相,毛金华,等.云和县“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研究与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941-945.

  [3] 蓝月相,董益坤,俞慧玲.山区梯田生物多样性种养配套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079-1082.

  [4] 吴锦妫.庆元县加快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614(13):284-285.

  观光农业是以生产为基础的观光旅游业,其观光活动不仅有助于农业生产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田园的渴望。农业观光园不是简单的农业与景观的叠加,而是一个集高效农业、旅游观光、生活体验、提升文化、优化生态环境的复合式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一方面依托于农业生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得传统旅游业功能更为多元化;另一方面,观光农业以旅游经营为手段,使农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极大地丰富了农业的功能[1-2]。

  南昌县隶属江西省南昌市,是江西省首府首县,也是江西省第1个百强县。东临进贤县,南部紧靠宜春丰城市,西、北隔赣江与新建区相望,鄱阳湖位于东北角,三面环抱南昌市主城区。距南昌市中心15 km,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渔业重点县,享有“江南粮仓”“鱼米之乡”等美誉。

  项目位于南昌市南昌县南新乡境内,距离南新乡镇区2 km。规划范围在福银高速东侧、X020和X241乡道两南范围,分为4个地块,总用地面积155 hm2。基地处于未开发建设状态,用地以农田和水系为主,整体农田环境优美,但农业生产仅限于农民自留农耕地,没有形成规模,缺乏规划,农业开发建设也处于初始阶段[3-5]。

  1.2.1 交通便捷。基地距离南昌机场15 km,距离南昌主城20 km,区位优势明显。交通:G70福银高速公路从基地西侧穿过,在距基地500 m处设有南新收费站,并通过020乡道与基地相连,交通便捷。

  1.2.2 地块完整。基地内土壤肥沃,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为种植瓜果蔬菜,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1.2.3 水系连续。基地内修有水渠,为瓜果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以及景观的营造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基地内河渠的自我恢复功能低,河渠水源不佳,污染严重;基地内植被单一,缺乏生物栖息地。

  对策:一是建立沿河截污湿地净化系统。在水渠的四端建立截污湿地净化系统,恢复自然水系的弯曲状态,增大受污水质与水生植物群落的物理接触面积,从水源处净化水体、确保项目区水体的初步净化。二是建立项目内部水体湿地净化系统。即:一方面清理污染物,进行河渠清淤。河内的淤泥堵塞严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进行清淤,污泥可就地处理作为水生植物肥料;另一方面补充水生植物,完善内部净化系统。根据现状水系,完善水生植物岛链及植物廊道,使其内部形成较为成熟的净化系统。

  传统的农业园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生产率低、效益低。如何提升经营效益是农业观光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策:一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走精致农业之路,结合新型种养品种,引进高新技术,增值园区效益;同时引进先进的现代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推动三产联动发展。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及O2O模式,发展智慧农业,打造线 规划目标与定位

  结合整体定位和现实基础,确定本项目的功能定位为:树立江西现代高效农业的新标杆;打造南昌康居养老养生的新典范;创造南昌智慧农业产业的“心”硅谷;服务周边,成为农业旅游度假的新中心。

  根据本项目的功能定位要求,结合现状资源优势,强调功能的符合,确定了地块由五大功能板块构成。其功能构成由以下类型组成:休闲观光农业园区(A)、高效农业生态园区(B)、综合管理区(C)、加工仓储区(D)、综合服务区(E)(图1、2)。

  3.2.1 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包括休闲水产区和四季鲜果基地两部分。休闲水产区主要功能为渔菜共生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垂钓俱乐部、莲鱼共生基地3种功能,并采用新技术,实现新型、高效生态复合开发模式。四季鲜果基地主要功能为生态果林、采摘园、热带水果园和四季鲜果园4种功能。

  3.2.2 高效农业生态园区。高效农业生态园区是本项目最大的区域,该区包括高效蔬菜基地、露天蔬菜基地、科普践基地等。局部区域配备现代化高科技温室系统,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并且最大程度减少化学品药剂使用。

  3.2.3 综合管理区。综合管理区位于基地的北侧,同时也是园区的主入口之一,紧靠主要道路,规划用地面积约7.57 hm2,园区以农技培训、科普教育、农产品O2O电商管理、科技研发、办公管理等功能为主,同时配套休闲广场、生态停车场等。

  3.2.4 加工仓储区。加工仓储位于基地东北角,主要功能是园区农产品加工、冷藏仓储。

  3.2.5 综合服务区。该区域位于园区南部,主要功能包括生态停车场、晴耕雨读和一田一苑及配套设施,打造环境优美、设施健全、舒适宜居的康居养老度假中心。

  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我国农业观光园是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国家正大力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乡村旅游时代的来临,为观光农业园的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本文以南昌县南新乡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为例,打造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旨在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发展提供借鉴。

  [1] 王乃举,,黄翔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实践研究:以安徽和合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69-72.

  [2] 曹洪亮,樊哲文.“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探析[J].中国农学通,2011(25):300-306.

  [3] 陈银,马兴军.农业观光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51-352.

  [4] 刘坤.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以保定市“桂柳仙庄”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部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黑龙江省农业的现代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现代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要素的总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农业生态环境从原始农业阶段开始,一直到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阶段,其整个演变趋势一直处于不断恶化之中,因此,改善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环境状况势在必行。深人分析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环境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探索出改善现代生态农业环境的对策,是实现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在现代农业领域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对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2008年,耕地面积1183.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6.5亿立方米,森林面积2007.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3.6%,水资源总量462.2亿立方米,地表水天然年径流量341.9亿立方米(数据详见下表)。黑龙江省虽然资源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