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分类
生态农业的发展精品(七篇)发布日期:2024-07-02 浏览次数:

  

生态农业的发展精品(七篇)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经济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经济发展与环境、自然资源的持续承受能力相适应,在不危及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优化与统一,这一指导思想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适应。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彼此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统筹发展这五项要求才能建设好新农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有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农业增产的单一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机制,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今后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我国农村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农村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人口还继续增加。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无疑是一条很好的途径。生态农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稳步实施,建设有利于高效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和无害化,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建设生态农业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恶英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对于人类来说,食物卫生安全保障非常重要,只有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对生态食品不断增长的需要。

  在国际上,随着关税保护手段的弱化,发达国家转而寻求用非关税手段进行贸易保护,特别是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发达国家设置了各种形式的技术贸易壁垒,主要包括:有害成分含量标准、包装和标签的规定、检验检疫制度、绿色壁垒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发展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保护我国农产品,加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文明赖以存在的基础。但由于我国没有及时采用先进的保护土壤的新耕作方法,如少耕法、免耕法、松土法等,导致土壤大量流失和沙化。传统的耕作方法要每年不断翻耕土地,土壤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经过风吹雨淋,肥沃的土壤迅速流失。以致像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地之一的东北黑土带,只经过短短半个世纪的开发,黑土层由上世纪中期的100cm减少到目前的50cm左右。此外,世界各国都在普遍采用“草田轮作制”来提高土壤肥力的时候,我国却连年种植消耗地力的粮食作物,使耕地得不到任何休养生息的机会,土地生产力严重受损。我国原本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农业又是全国最大的用水大户,“大漫灌”式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40%以上。在很多地方,形成地下水“漏斗”。其次,水源严重受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其原因是为了高产,就大量施用高效化肥、剧毒农药;养殖业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水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进了河流,造成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农业难以可持续发展。

  人既是系统中的消费者又是生态系统的精心管理者,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制约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复杂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系统中的生物成员与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性。20世纪后半叶,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它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恶英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陆续采用绿色壁垒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它是指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产品的进口国以保护有限资源、人类、动植物的卫生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名,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使国外产品无法进入或进入时受到一定限制,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为目的的贸易保护措施,实质上是技术壁垒。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为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因而促使各国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并制定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发展生态农业。

  科学技术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很好的收益。但有的试点创新少,科技含量不高,在模式上模仿,在技术上照搬,使生态农业建设处于常规农业的一般水平,且在建设中缺乏深入研究和及时总结,有些关键技术尚未突破,这些都影响了生态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今后应加强对一些关键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对一些简单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在理论上进一步总结提高。

  农业与工业是不同性质的产业,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要进行清洁生产,而生态农业更应做到清洁生产,这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趋势所需。因此必须在执行的标准上与国际接轨,切实抓好目前国际、国内普遍推行的ISO14000认证、ISO19000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水产品加工企业质量认证等工作,以保证生态农业的产品质量,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管理工作达到现代化的水平。

  根据国际形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国家对农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都应创造条件开发优质农产品,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应是生态农业的主导产品。在生态农业生产中要控制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减少农产品中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的残留,使生态农业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的要求,真正做到生态农业生产的是“生态食品”,并以这些优质产品占领国内、国际市场。

  生态农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有投入才有产出,多年来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使生态农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从目前情况看,要把生态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其投入尚显不足,且由于投入不足而影响了规划落实,使各项工程建设进展缓慢。要使生态农业得到大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必须有大的投入,国家和地方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美食化、健康化方向发展。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也越加明显。这就要求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必须致力于对发展生态农业环境、开辟绿色农业产品等课题的研究。本文在对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及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以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理念的雏形是英国生态学家阿尔伯特・霍华德(AlbertHoward)于1935所提出的“有机农业”理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土壤学家阿尔布勒奇(W.Albreche)在发展有机农业理论时首次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他认为,生态农业是将系统科学、生态学理论、经济学原理应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农业模式。它即强调吸取传统农业的优点,保持作为生态一部分的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促进作用;也强调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其提升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速率。它要求农业的发展应当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发现生态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运用科学手段遵循规律,促进农业生态的健康发展,保持农业生态的自然活力。

  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那种完全回归自然、摒弃现入的“生态农业”主张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废弃物质循环利用;规避常规现代农业的弊病(单一连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等);通过用系统学和生态学规律指导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如推行立体种植,病虫害生物防治),改善其功能;以及推进农户庭院经济等。在从村到县的各级生态农业的试点上,曾普遍取得良好的效果。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并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1、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正面临重大的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期,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对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生态农业的宗旨和理念以保护农业可再生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将生态观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能够实现保护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程度、满足人类的需要的多重目的,最终实现生态合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社会生活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丰富和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这些事实背后,是农村人口数量的有增无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这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副作用。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被看做是可再生的资源,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水资源是有限的,耕地资源一旦被污染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恢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弱病残弱,这样的一个农村群体怎能承担农业高质量生产的“大任”?因此,有必要彻底改变现状,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农业经济的发展走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获得了较长一段时期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很快就达到了临界点,传统的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获得产出的方法,并未能使农业经济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转变生产方式,使其转到提高全要素的利用效率和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出的道路上来。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应用和创新方面表现的并不尽如人意,发展的步伐相对缓慢,不但在农业技术的研发方面投入严重短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相对较低,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也呈现出严重流失的状态,这些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效果不佳。

  2、生态农业的观念还未能深入人心。生态农业的实施有赖于个人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的觉醒。由于如下两方面的原因,在我国生态农业的观念还尚未成为指导人民行动的主导观念。首先,在农村由于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的原因,农民的文化程度还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和认识还存在着不足。数据显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劳动力中。35%仅具有小学文化水平,而在德国,接受过专门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占了53%,在日本,75%的农民都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虽然文化水平不一定代表着个人素质的高低,但由于生态农业是一门融合多门现代学科的综合理论,较低的文化程度会对生态农业的理解和实践产生障碍。其次,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还相对不足。农技推广经费在欧洲发达国家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左右,在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其比重也有0.5%左右,而在我国,一方面农业总产值还相对较低,农村人口众多;另一方面农技推广的经费只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2%,这表明我国的农技推广经费的总额和人居额度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投入经费的短缺,直接阻碍了生态农业相关理念和技术的传播。

  3、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生态农业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涉及到众多领域的学科,比如生态学、生物技术、环境工程学、环境伦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等,他需要这些学科的密切配合和相互融合,因此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系统学科。过去,我们往往只将生态农业作为一门独立和特殊的学科,从而重视了某一方面和某一部分,但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这门系统理论的综合提升。此外,我们过去在产、学、研三个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的环节上,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和分离现象。

  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对生态学规律、自然规律保持充分的认识,认真遵循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则和规律,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促使生态农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结构进行整体性的调控和优化,促进资源和能量的合理循环和流动,并以环境的承载为限,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保持生态农业的开放性和稳定性,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原理组织和安排农业经济活动,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处于高位。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3、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加强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4、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在我国当前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深刻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积极探索实践生态农业经济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提出的真实的要求。为此,除了需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投入,最大可能获得预期的产出外,还应该积极的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只有这样,农业经济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农业生产中,一系列生产模式的变化以及发展,大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然而,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竭泽而渔、污染环境的现象依旧存在。一部分农村发展区域依旧应用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这不但难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过度应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耕地的退化、贫瘠等,并且严重污染水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生态农业的发展是趋势和方向。笔者对生态农业发展下的农业环保技术及其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电子杀虫技术是基于害虫多样性(趋光性、趋波性等)的特点而实施的一种杀虫技术。例如,对于蛾来讲,主要在夜间应用电子杀虫技术,进而科学地应用光谱杀灭设施、独特光源,在夜间环境的影响下,让所有的蛾子都向光源处接近,这种情况下通过光源微小电压的释放,迅速地杀灭蛾子[1]。另外,还能够通过一种气味的散发,让蛾子(雌性蛾子与雄性蛾子)可以接受一致的气味,在其一起向杀虫灯接近的情况下,以使雌性蛾子与雄性蛾子在之前,将其全部杀灭。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利用电子杀虫技术,可以使生物繁殖上供应链的害虫大大减少。并且,在防止虫子繁殖的过程中,也可以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实现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农作物生产成本的减小,从而推动农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确保农作物抗病能力的持续提升,减小害虫对农作物的伤害,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作物。为此,为了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需要将电子杀虫技术应用于生态农业中。

  促生防病技术是指连接地面和电极线,以使自动循环的空间电场形成。空间电场的优势在于可以不间断地运行,这样就将良好的生长环境提供给农业的发展。在连接地面和电极线时,在电极丝附近可形成很多的化合物、臭氧等物质。在电场的影响下,这一系列的物质迅速地移动至墙壁或者是地面的表面,在电场的制约下,空气当中的物质会杀死有害虫的农作物。基于空间电场的条件下,促生防病技术的普遍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播的杂质,从而切断传播害虫的通道,最终大大提升害虫防治的效果。另外,还能够以消毒、杀菌的手段降低空气传播病毒的速度。为此,为了保证生长条件更加理想,不会存在任何的异味,需要注重促生防病技术的广泛应用。这样一来,在实现农作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也能够密切联系二氧化碳跟氮肥,从而提升农作物产量,最终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磁化处理种子技术是指在播种的前期,利用磁场影响农作物,对种子实施磁化处理。物理反应的影响作用,能够有效地激发种子的生存能力,在酶的作用下,种子本身的特性得以优化,使种子具备发达、粗壮的根系,这样在提高种子活性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农作物一系列功能的强化[2]。例如新陈代谢,可以提升农作物的吸收能力,从而使发展环保农业的目标实现。在磁化处理种子之后,种子生长的前期持续加快发芽的速度,从而大大提升了种子的发芽率以及幼苗存活数量和质量。在种子发芽时,相应的营养物质会供给种子根系,从而持续提升吸收性能,让种植的作物具备非常粗壮的茎秆。由于具备了粗壮的茎秆,大大提升了种子的抗倒伏性能,所以农作物被破坏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种子发芽后期,充足的营养物质和阳光被种子吸收,可确保种子的颗粒饱满,其显著特点是高成熟度。为此,将种子磁化处理技术应用于发展生态农业中,能够推动种子的顺利生长,从而使污染环境的程度减轻。

  我国的粮食生产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为此,农业生产的产品不但应确保数量,而且需要确保绿色安全。当今,国内存在非常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农业生产污染等现象,而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和普及农业环保技术,能够优化环境、增加农业生产能力,从而实现农业收入以及农民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农业环保技术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农业环保技术可以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发展农业生产。我国应注重应用、推广、创新农业环保技术,创建专门的培训场所与研究机构,研制新型的技术;应强化农业技术水平的普及和教育,以使农业的养殖技术能力、种植技术水平提升;在农业生产中,应逐步废弃强毒性和重污染的肥料,应用新型的生态化肥以及农药产品[3]。二是从法律上来讲,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有效地应用关于农业环保的一系列技术和措施。在法规制度的制约下,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让农业彻底地转变思想;地方的政府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在农业生产中保障应用农业环保技术,且实施有关的环保惠农对策,切实增强农民的收入以及优化农业生产环境。三是农业生产中的畜牧养殖和种植,会出现很多的废弃物,如动物粪便、秸秆等,应注重循环地应用农业生产废弃物。并且,通过先进的农业环保技术研制有机肥料,如在转化和处理秸秆之后可以当作畜牧饲料,从而逐步地形成新的生态化农业发展局面。

  对于国内发展生态农业来讲,因为面临缺少土地资源、过度应用化肥和农药的现象,所以导致较难有效地执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不但要给农民创设优良的种植条件,而且推动农作物生产高效性的提升,需要将农业环保技术有效地应用于生态农业生产发展进程中,从而减少生产投入和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1]田子方.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13(6):45-48.

  [2]程萍.推动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J].农村工作通讯,2013(9):39-40.

  生态农业在传统农业智慧基础上,利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科学技术提升的一类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涉及的范围很广,农林牧副渔都会涉及,但在每一个环节都有物种的贡献,都有从事该行业的农民的贡献。生态农业的几个典型特点是: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元素循环再生、生态平衡、多样性的物种、大大减少乃至杜绝农药、化肥、抗生素、人工合成激素用量,大部分化肥被作物吸收而不是污染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采取粗放式的化学办法种地,虽然产量相对高,但价格便宜,有时市场不好还会烂在地里,资源浪费严重。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有两种,要么继续扩大土地规模,但质量不提高价格不变,使经营者有利可图;要么提高产品质量,价位提高,加上生态农业不减产,一亩效益等于几亩,这样的话,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好事。前者购买了放心食品,保护了自身与家人健康,后者增加了收入,更愿意向土地中投入优质劳动。

  从长远来看,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将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破坏的问题。过去,人们为了片面地追求产量,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土地和水质污染严重,并且这种污染具有长期的破坏性,随着农产品的供给侧向生态、绿色转变,必将大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利用,从而改善土地的污染程度,提高土地生产的可持续性。

  政策再好,想法再好,无人去执行也不行,这就要基层乡镇政府去落实贯彻。落实贯彻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就要求基层政府有担当精神,直面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强化思想认识。作为乡镇党员干部,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一切在岗不履职都是对干事资源的浪费,一切履职不尽责都是对事业发展的不负责。担当精神,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为民情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点研读《习论治国理政》等重要著作,以及习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其中蕴含的政治原则、路线方针、领导方法、辩证思维和人生哲理学深吃透,不断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中把握大势、汲取智慧,并在具体工作中深化认识、加以运用。对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要敢于正视问题而不绕道走,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推诱躲避,善于直面矛盾而不一味上交,做到守土有责,有责必负责,负责必尽责;自觉强化“无功就是过、庸碌就是错”的工作理念,坚决摒弃“怕出错不愿干事、怕麻烦不愿抓事、怕吃亏不愿揽事”的错误思想。

  (二)不断提高能力。忠诚履职是态度,敢于担当是勇气,善于担当是智慧。要担当作为,没有胆气不行,没有能力更不行,既要敢亮剑,更要会舞剑,既要想担当、敢担当,还要能担当、善担当,这就需要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中,增强本领、提升能力。尤其是乡镇“三农”干部更需要有常怀“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倍增提升能力的紧迫感。首先,要立足岗位“练好内功”,全面学习现代农业的政策法规和业务技能,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使精神境界、素质能力与岗位职责相匹配,打牢敢于担当的能力素质基础;其次,注重在实践中砒砺品质、锤炼作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要经常沉入基层“接地气”,既要“身下”,更要“心下”,要真下去、沉下去、融进去,真正在基层、在现场,和群众说到一块、干在一起,真心实意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

  生态农业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技术理论和实施过程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仅仅将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对保护生态农业环境的制度,而忽略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必然无法有效的将生态农业和产业化结合。

  目前湖北省某县已经采用的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成本一直偏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不足。开发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最终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然而目前由于各种产业化条件不足使得经济效益极低。

  农产品市场需求不稳定,产销产业化模式尚未成熟,对生态农业的生产销售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生态农业相对较高的成本与较低的产量也降低了产业化生产与销售的可控性。

  湖北省某县由于乡镇发展特点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较小,因此缺乏有力的劳动力保障,大大影响着生态农业生产行为的高效开展。这种生产压力主要表现在农忙时期,即使加入了现代化的设备和机械仍然无法满足较大的生产需求。

  对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义重大,我国长期以来所选择的分散性农业生产体系不仅不利于劳动力与农业资源的集中生产,同时也对产业化发展造成了非常直接的不利影响。深入的将制度不断推进和强化能够将农村土地更加集中化生产与管理,促进产业化的发展速度。要强化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关注农村土地承包权的详细登记,确保每一位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要从土地经营模式与承包权转移制度上进行不断革新,推动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形成。

  生态农业除了对生产、加工、销售这一产业化过程每一个阶段有着具体要求外,还要求在具体的产业化设施上具有生态化性质。例如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持基础建设等,都决定着生态农业是否能够满足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在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建设上主要是指与之相关的设施、设备,例如水利、抗旱涝等,以及与农业生产运输相关的其它硬性配置,例如道路、电力等。这些基础性建设是农村生态农业的最基本发展需求,对这些方面投入建设可以直接的促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提高。

  农村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产品的市场经营,因此建立新型的农村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对产业化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从政府方面来说就应当对农村生态农业予以足够的政策扶持,降低农村生态农业投资贷款的条件为其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需要针对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要求加入农业保险的支持,并且根据生态农业的具体要求增加保险的内容,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障更加可靠;对农村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优惠的财政支持条件减少或免除部分税收,刺激在生态农业产业化方面的投资水平;最后建立起新的农村产业化经营模式并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这是为了解决农村生产力明显不足的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对农村实施城镇化改革,创造出生态农业的多种产业链模式,使农村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提升,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全面的保障机制加强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从而保证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例如从公共服务上的建设和完善,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保障,建立起完善的生活生产配套设施,以城镇化的标准来对农村进行有效改革,并且加入更加有效的惠民手段增强农村生态农业的吸引力。

  在当前市场经济做为主体的经济大环境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这对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作用。在国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之后,运用有效的手段将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是当前湖北省某县寻求农业高效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本文的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只有从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趋势从农业生产的硬件设施完善到生态技术性支持,才能有效的促进生态农业与产业化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湖北省农业产业的高效发展。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及其副产品,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和不断增长的需要。从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近代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获取高产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美国农业学家针对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的危害问题,很早就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的勃兴,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世界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生态农业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科学家已提出由“无机农业”转向“有机农业”思想。法国学者提出“机械技术现代化”必须与“生物技术现代化”同时并进。英国在1975年成立了国际生物农业研究所,专门研究生态农业和生物农业,菲律宾、泰国、以色列、东欧各国等均已将注意力放在对土地轮作和间种、复种、套种以及耕作技术的改进上。生态农业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根本趋势。

  在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作为第一大产业的中国,生态农业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的生态农业,以解决国家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生产力落后的问题,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渭南是农业大市,全市总人口554万,农业人口390万,耕地面积870万亩。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农民收入低是渭南市情的最大特点。渭南人用什么样的发展思路来建设渭南,怎样才能既做到保护环境又发展了经济,是目前渭南面临的主要课题。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渭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并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但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态之间也出现了种种不协调的现象,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经济上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生态上却付出了巨大的的代价,真正解决农村发展问题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来指导。因此,生态农业就成为渭南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解决了农村生态建设问题,渭南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全面实现。另一方面,渭南市人口居多的基本市情决定了即使达到较高的城镇化率,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也仍会有相当数量的人居住在农村地区,从事相关产业。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的指引下,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面貌,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建成 “绿色渭南”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位、自然环境优良。渭南市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公里 ,东西宽149.7公里,位居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 东大门”。渭南素以农业著称,土地广阔,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历来是陕西最优的农业生态区。可耕地占总面积的96%,成为陕西省和国家生产布局中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2、交通条件优越。渭南地处我国版图中心,陇海、西延、西南、郑西高速等6条铁路穿境而过,连霍、京昆两条高速公路连接东西,3条国道及7条省道四通八达,公路密度和高速公路总里程均居陕西之首。随着郑西、大西高铁的全线小时直通上海,内联外引十分便捷。从市场战略角度分析,东可出击中原,北能辐射晋、蒙,西进西北五省,南达云、贵、川、藏。承东接西,呼南应北。渭南新鲜的蔬菜瓜果、肉奶等农产品可以及时运输到各地的市场和超市,具有路程短、运输快、费用低的优势。

  3、特色产业优势。近年来,素有“陕西粮仓”、“陕西棉库”之称的渭南市不断创新思路、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根据“稳粮、优果、增菜、兴牧、促林”的农业发展思路,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发挥地区粮、棉、油、果、禽、牧等农业资源优势,以畜牧养殖、设施瓜菜、有机果品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导,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奶畜制品;适当调减粮食作物面积,强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走出了产业集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12年,粮食喜获丰收,总产293.89万吨,增长7.5﹪,总产连续五年再创历史新高;果业面积、产量、产值保持“三增长”,全市水果面积达256万亩,总产290万吨,产值78亿元,分别较2001年增长3总产293.89万吨,增长7.5﹪、11.5﹪、8.3﹪;休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全市休闲农业经营规模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休闲产业园区、休闲农庄、休闲农家96个;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崛起,“链状”经济拉动产业发展,形成了粮食、果蔬、畜产品和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四大类龙头企业群,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4、良好的政策环境。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32005年以来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制订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的农业开发、文化、教育等与民生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用直接补贴资金的办法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和绿色环保生态农业。陕西省委、省政府以及渭南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把我省建设成为“三强一富一美”(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为标志的西部强省,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苹果、猕猴桃、核桃、红枣为重点推进果业提质增效,以设施蔬菜、园区养殖为重点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培育多元化深加工体系,打造国内一流的绿色果品基地和蔬菜、养殖基地。”「4渭南市绘制出了以建设人文绿色“文明东大门”为主要目标的陕西东大门建设蓝图。出台了促进“渭南大地园林化”建设实施意见和打造“关中水乡”规划,渭南市发展生态农业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1、思想观念落后,生态意识比较淡薄。虽然近年来渭南市大力实施了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民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与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由于年青人多外出打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相当部分农民重个体经济利益、轻社会生态效益,重当前土地产出、轻长远持续发展,重数量外延增长、轻质量品质提升。落后的思想观念成为制约渭南生态农业的的首要因素。

  2、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农业增产丰收。渭南市地处内陆,属东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雪灾、大风、暴雨、冰雹、山体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频繁,境内降雨不充裕且时空分布不均,渭北旱原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既要靠天吃饭,又离不开灌溉和旱作生产。虽然近年来渭南市初步建立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减少了自然灾害发生带来的损失,但由于自然灾害的不可控性,依然严重影响着农业增产丰收。

  3、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普及力度不够。近年来,渭南市在生态农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加速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和农村环保工作中,渭南市以中心城市创模带动各县(市、区)创模,城乡梯次推动,开展了一系列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和生态县(乡、村)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环保专项整治和生态建设,以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处理等工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农村环保的新路子。在提高生态效益、调优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生态农业技术应用的普及率、转化率、贡献率还很低,降低了生态农业发展空间。

  4、生态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不够。渭南市在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要求来看,还存在着基地建设质量差、产出效率低下;加工水平低、尚处于卖原料和加工初级产品阶段;龙头不强,龙头企业发展处于“小的长不大、大的没做强”的状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发展不够,社会化服务方式有待改进。

  (一)积极宣传生态理念,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十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5发展生态农业,树立生态理念至关重要。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开发利用资源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现代农业就是高效生态农业,是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农业的观念。近几年,渭南市围绕以建设“绿色渭南”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但环境教育工作重点一直在城区,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还显得相当薄弱,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普及覆盖面不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渭南市发展生态农业、解决渭南农村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自觉投身渭南生态农业建设的主动性和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宣传活动要坚持从渭南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幻灯、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生态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恶化对农民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着重宣传有关节水、节电、节肥、节药的生态农业实用的环保科普知识;围绕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向农民宣传绿色食品知识,加快优化渭南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发展绿色高效农业。

  (二)做好“林” 、“水”两篇文章,全力打造“绿色渭南”和“关中水乡” 。2013年1月5日召开的市四届三次全会提出渭南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是解决“林”和“水”的问题。森林具有保护土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等功能,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处于首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加快东大门建设中,渭南要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根据地势地貌,区分不同立地条件类型,建设北部山区水土保持林带、中部原区田园景观经济林带、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带;以绿化美化家园为目标,大力开展农村绿色家园创建活动,对进村道路、巷道、宅前屋后及村旁空闲地,植绿造绿,美化乡村人居环境;依托境内的山体、河流、干渠等生态空间,形成以“一山(秦岭)、一塬(渭北台塬)、三河(黄河、渭河、洛河)”为主体的生态网络构架,加快黄河、渭河、洛河及秦岭北麓、渭北丘陵沟壑区五大生态区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森林化、城镇园林化、乡村绿荫化等林业生态工程,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渭南与水有着复杂的情结,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又为水所困、为水所害。渭南是个缺水的地区,自然灾害以旱灾为最,全市干旱发生频率为71﹪,进入2013年之初遭遇13年来最严重的旱情。渭南又是一个水资源较为充沛的区域,陕北、关中两大区域超过一半以上国土面积的径水通过黄渭洛三河交汇渭南、汇聚渭南,沿黄渭洛三河有大面积湿地滩涂。打造“关中水乡”,应重点加快治理渭河以及南山支流,确保安澜;打造黄河湿地,实施龙门至潼关段以芝川、洽川、三河口等为标志的百万亩水景湿地保护开发工程,提升经济和生态两大效益;加快“太华湖”、“少华湖”、“卤阳湖”等建设,实施“引黄入渭”、“引清济湭”、大中型灌区续建改造等工程;加大洪水资源利用力度,实现对水资源统一配置,统一调度,有效扩大灌溉面积;抓好水污染治理,提高农村清洁用水入户率,解决好城乡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构建农业高效抗旱减灾体系,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基地。

  (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着传统农业大市的渭南,在建设生态农业过程中,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以现代农业先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行优质粮食、优质畜产品、优质林产品、特色农产品等“三优一特”工程建设;突出优质、高效、安全、做大做强绿色、生态农产品牌;优化品种、扩大规模,打造绿色安全蔬菜新名片,重点支持苹果、酥梨、花椒、柿子、冬枣等特色果品生产,加快渭河沿岸和渭北蔬菜产业,建设服务全省的“菜园子”;实施畜牧产品化工程,重点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优质安全畜牧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特色饮料、专用面粉、食用油料、特色肉制品等食品加工业,打造绿色安全、高效优质的“大厨房” ;推进“农民万元增收工程” ,进一步引导农民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支持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开发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及乡村民俗游、农家乐;着力推进实施农业良种繁育、土肥检测、疫病防治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程,重点抓好质量、产地认证和品牌、商标注册,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加快推进生产过程机械化,畜禽养殖主要环节自动化,温室生产智能化,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产品销售信息化。

  (四)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渭南市要在现有发展现代农业政策的基础上,适应生态农业形势发展的新要求,调整和完善政策,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渭南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3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宣传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各县(市、区)也应该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安排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定数量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组织协调好中、省生态农业项目补助资金和市、县(市、区)有关扶持政策的落实到位;各金融机构要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各类方便可行的生态农业金融服务,丰富生态农业贷款增信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妥善解决受转生态农业经营主体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重点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沼气能源、农业科技入户、高标准环保型现代化生态村等项目;搞好生态农业科技服务,重点搞好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培训农民、传授技术,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无公害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集约化育苗等重大技术。加快推广“菜(果)—畜—沼”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生态农业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五)健全完善制度,提高生态农业管理水平。渭南市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必须树立十报告“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6的理念,从渭南农业发展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管理制度,抓紧建立农产品风险评估制度,推行渭南特色绿色农产品统一包装标识管理,包装整合渭南特色农产品,抱团合力宣传、培育渭南特色生态农产品知名品牌。积极引导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建立起体现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渭南现代农业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励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对渭南农村污染源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以严格的制度和科学化的管理推进渭南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1]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

  [3]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R].人民日报,2013.

  [4]赵乐际在中国陕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 为全面建设西部强省而努力奋斗[R].陕西日报,2012.

  [5]庄长兴在中国陕西省渭南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市,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而努力奋斗[R].渭南经济,2012(1).

  [6]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R].陕政发〔2012〕12号文件.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优质化,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各种环境污染以及农产品质量问题接踵而至,而且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发程度的加大,农产品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发展生态农业致力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协调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对于推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吸取农业发展的相关经验教训,结合生态环保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具体而言,生态农业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严格按照生态学的相关科学原理,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并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促进对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合理的利用,而且还能够保护自然资源并实现增值效应,加速物质循环以及能量转换,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而且,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品种多样的农产品,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再者,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优化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促进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以及滥用,而且还特别注重对一些可更新的资源采取增值措施,对不具备更新的资源则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从而确保相关的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为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需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要前提,坚持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发展目标,通过采取相应的生物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等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还需要坚持以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协调好农产品地区性以及结构性过剩问题,对农业生产经济结构做出合理的战略调整,从而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当然在此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农产品的污染问题,确保人们的安全消费,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无公害粮食生产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区重点建设的生态农业,对于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了构建全面的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还需要创新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完善生态农业的评价指标、农产品改良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认证体系等各方面因素,形成全方位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以及产品标准体系,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避免以破坏农业生产可再生资源以及降低环境质量作为代价来盲目追求农业生产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努力协调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以及人类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农业经济的现展理论和相关科学技术,从而建立一种具备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的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也是生态农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资源短缺等严峻的发展问题,这就严重制约了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然而,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的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资源的退化。具体而言,生态农业通过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不仅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生态农业满足了市场经济多层次以及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通过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并合理地组织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活动,同时结合农业发展的地区优势以及产业发展特点,确定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而形成一种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加工业为发展龙头的生产加工销售贸易一体化的全方位的发展格局,为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农业适应了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需求,尊重了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对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结合农业生产的内外部发展条件,努力完善相关的生态农业发展制度体系,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不断的完善。

  [1]刘振军.探究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