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分类
重设密码发布日期:2024-10-22 浏览次数:

  新中国第一座国营机械化农场——冀衡农场,历经76载沧海桑田,借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风,依靠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全面发力,迎来重新擦亮招牌的第一个非比寻常的丰收季——

  深秋时节,冀东南大地一派五彩斑斓的丰收景象。10月20日上午,在河北省衡水湖西岸一片广袤的田地里,国产“巨无霸”雷沃谷神收割机和无人驾驶东方红拖拉机正在进行秋收的“收官之战”,晾晒场上堆满了一囤囤金黄饱满的玉米,整个田野弥漫着秸秆被粉碎后的淡淡清香。技术人员已调试好一台台大型播种机械,为播下冬小麦做好了准备。

  这是一片有历史、有故事的土地,前身是国营冀衡农场的南良耕作区。在经历风雨沧桑之后,新农人在这片不被看好的盐碱地上,创造了秋粮丰收的新纪录——玉米平均亩产800公斤、总产量400万公斤。

  好消息传到了管凤鸣老人的手机上,这位86岁的冀衡农场老职工激动地注视着屏幕上的新式农机,眼泛泪光。他出神地望向窗外,仿佛看见自己和工友们正奋战在那片激情燃烧的土地上……

  说起冀衡农场的历史,要把时光回溯到1947年。冀鲁豫边区政府借助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提供的17台美国福特拖拉机、4台康拜因(联合收割机)、3台载重汽车和一些配套农机具,选定冀衡公路(今东湖大道)西边一望无际的千顷洼(今衡水湖)作为其用武之地,一方面培训农技人员,一方面开垦荒地。培训班的教员,是后来被周总理称赞为“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老朋友”的美国友人韩丁。

  1947年6月,全国第一期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冀鲁豫边区政府拖拉机技术人员培训队在此开班。韩丁带领56名学员边学习、边垦荒,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

  1948年5月,冀南行署在培训队开垦的荒地基础上,成立了“先锋农场”,当年年底,改名为“冀南区冀衡农场”。它不仅是华北地区第一座国营农场,也因为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农业机械成为解放区第一座国营机械化农场。1948年12月至次年3月,这里又举办了全国第二期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先后培训学员71名,仍由韩丁担任教员。

  管凤鸣老人至今记得韩丁高大帅气的模样。管凤鸣家在农场附近的北田村,小时候常常被这些农业机械吸引前来围观,曾亲眼目睹韩丁和农机手们意气风发的神采。1950年夏天,农场用机器收割麦子,方圆十几里乃至周边县市的乡亲们都来看稀罕。12岁的管凤鸣注视着那台神奇的康拜因,心里产生了也要当一名农机手的愿望。

  上世纪50年代,是冀衡农场最辉煌的时期。农场职工们共开垦荒地4万多亩,其中改良盐碱地2万多亩,打机井300多眼,农事作业85%由机械完成……不仅创造了粮食丰收的奇迹,有效缓解了长时间战乱导致的粮食短缺问题,还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国营机械化农场为全国农垦系统培养了大批管理和技术人才,向黑龙江、新疆、海南岛等地的重要垦区输出农机技术骨干,因此被称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摇篮”。

  1950年9月3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报道,冀衡农场将三联播种机试验成功作为对国庆的献礼。这台机械每天能播种700余亩,工人叫它“气死牛”。1951年7月23日,冀衡农场的故事《看机器割麦子》再次登上了《人民日报》。1952年,冀衡农场的场景被印在了“伟大的祖国”系列纪念邮票上。在1954年出版的高级小学语文课本上,《机器割麦子》一文讲述的也是冀衡农场麦收的场景。

  管凤鸣自豪地说:“我们冀衡农场那时太有名、太了不起了,被誉为‘华北之花’,真是当之无愧!”

  “冀衡农场上,好呀好风光,风摇千顷麦,汪洋一片黄……有了毛主席,黄土放金光!”唱着语文老师创作的歌谣,18岁的管凤鸣终于如愿以偿。1956年的大年初二,冀衡农场发出招工的消息。两天之后,管凤鸣紧张而兴奋地揣着村里的介绍信前去报名,当天就留在了农场。

  “我对农场特别有感情,这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地方!”采访中,管凤鸣老人动情地回忆着在农场的一幕幕——平土疙瘩、担土篮子整治盐碱地,他加入突击组和工友奋勇争先,干得热火朝天;驾驶着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热托拖拉机,耕地、播种样样都是高效率,获评“河北省农垦系统红旗车组长”;还有相伴到老的结发妻子,因为同在农场工作而有缘相识……璀璨如花的冀衡农场,这片激情燃烧的土地,留下了他和工友们太多的汗水、泪水与甜蜜。

  然而,辉煌过后是几度变迁。由于千顷洼时涝时旱,1956年和1963年,冀衡农场历经两次淹没与重建。1956年夏天,农场的棉花长势喜人,管凤鸣记得清清楚楚:“棉桃刚刚长出来,正盼着大丰收呢,上游就来水了,农场被淹了,太可惜了。”1958年,农场所在的千顷洼开始实施蓄灌工程,1959年蓄水成功后命名为“衡水湖蓄水工程”。1962年,因湖区长期高水位蓄水加剧了土地盐碱化,遂弃水还耕,农场又搬了回来。仅一年之后,1963年的大洪水又将刚刚重建的农场再次摧毁,冀衡农场从此黯淡了光芒。

  自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冀衡农场顺应潮流,相继创建了玛钢厂、化工厂等企业,开启了工农结合的发展模式,并逐步转型为化工企业。1974年,管凤鸣和工友们无奈离开了心爱的农业机械,到冀衡化工厂工作,直至退休。

  1985年起,衡水湖实现长期稳定蓄水。随着湿地生态保护的需要,2005年12月,冀衡化工厂停产、设备搬迁;2012年,农场家属院全部搬迁,改建成了衡水湖马拉松广场,冀衡农场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冀衡农场开垦的大部分土地,早已淹没在衡水湖的碧波之下,成为见证绿色发展的永恒乐章。然而,总占地6000余亩的南良耕作区宛如一块历史的遗珠保存至今,默默守望呵护着衡水湖。2023年8月,衡水滨湖新区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终于彻底结束了其被散户承包、无序种植的状态,随后发布招标公告,寻找专业团队统一管理种植。

  一年前的9月,冀州区南良村土生土长、经商多年的邱建华徘徊在千疮百孔、杂草丛生的南良耕作区,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儿。出生于1973年的他,虽然没有经历冀衡农场的辉煌年代,但是外国产的大型机械在家门口这片土地上收割麦子的壮观场景,一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土地容不得懈怠啊,我能为这里带来什么?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留下点什么!”凭着退役军人的责任感,怀着对家乡的一片深情,结合以往曾承包土地的种植经验,邱建华最终成功中标,开始整体耕种管理南良耕作区。这标志着时隔半个世纪之后,冀衡农场的牌子又被重新擦亮了。

  衡水滨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广宁再三叮嘱邱建华:“一定要重新扛好‘冀衡农场’这面红色大旗,守护粮食安全,坚持绿色生态种植,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它成为衡水湖畔的一颗绿色明珠!”

  以新农人的身份面对这片土地时,肩负重任的邱建华并没有急功近利、盲目耕种。他想让这片偏盐碱、板结严重的土地休养一段时间,同时也给自己深入了解现代农业、学习知识的时间。

  测量、平整、深翻、初次改良……土地在慢慢恢复元气的同时,邱建华远赴新疆等地考察、与国外的同学和朋友交流、遍访农业专家。他发现,国内大田作物小麦、玉米的种植模式、产量,与美国、加拿大等农业强国之间差距巨大。西方国家一般是成方连片、使用大型农机规模化种植,玉米亩产达1500公斤、小麦1000公斤。而国内大多是分户种植,单块土地面积小,先进的大型农机根本用不上,进而严重影响产量,亩产七八百公斤就算高产。

  “我觉得这里面还有很大增长空间,把玉米、小麦这两样最基本的粮食种好,一定大有可为!”选定了种植方向以后,邱建华在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衡水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农业专家郭进考的建议下,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四新”现代农业模式,决心将新时代的冀衡农场打造为“四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

  邱建华没用一分钱银行贷款,把创业多年积累的资金毫不犹豫地投到了地里——精选15个国审玉米品种,今年5月下旬完成精量、密植播种;购置先进的数字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采用浅埋滴灌,能自动将作物所需水肥精准输送到根部,两个泵站一天能灌溉1000亩;购买雷沃谷神联合收割机、东方红拖拉机、意大利马斯奇奥播种机等大型农业机械20多台(套),用于病虫害防治的无人机10架;建立农场智慧管理系统,手机应用程序一头连着土地监测各类数据,一头连着专家远程遥控,加上先进设备加持,平时仅7个人就能完成从种到收的全流程……

  听说了这些科技“神器”,老家在南良村的86岁冀衡农场老职工赵振义感慨万分地说:“1955年我刚到农场工作的时候,用手给棉花捉虫,整地用土篮子担,涝的时候也是工人们用水桶排水,一亩地打二三百斤麦子就是天大的收成,这变化真是天翻地覆啊!”

  今年8月,农场被市政府授予“衡水市高质量种植示范区”,更加鼓舞了邱建华和团队的斗志。农场技术员邢延中自信满满地说:“我们投入了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实现了整地、选种、播种、灌溉、防治病虫害‘五个精准化’,一定能收获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粮食!”

  从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记者多次来到冀衡农场采访,每一次都看到大型机械收获玉米的喜人景象。15个品种错峰收获,向辛勤付出一年的新农人交上了一份份优异的成绩单。

  今年有个新词叫玉米“超短裙”,说的是玉米皮包裹不全果穗,导致半截棒子在外,造成结实差、籽粒瘪瘦、易受病害等情况,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但是,这里却完全看不到这种现象。

  “瞧咱这大棒子,长得多好,都穿着‘大长裙’!”邱建华笑着解释其中奥秘,“造成‘超短裙’的主要原因是今年夏季玉米授粉期遭遇了持续高温、干旱少雨。当时,农场的水肥一体化设备监测到土壤墒情变化后,自动报了两次警,自动补水两次、降温两次,还追了三次肥。我们还采用了人工授粉和无人机造风授粉的方法,因此没有出现花粒、虚尖和‘超短裙’,这更加说明先进的农业技术是种地的法宝啊!”

  伴着轰隆隆的巨响,农场的大明星——雷沃谷神收割机驶来了,风风火火地将一片片玉米收入囊中。这台以收割速度快、损失率低著称的国产“巨无霸”,收割一亩地仅用四五分钟,是一般收割机的三四倍。与它相伴而行的,是一台颜色鲜红的东方红拖拉机。因为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无人驾驶系统,它得以按照规划路线在田间淡定自如地不断接收着“谷神”吐出来的一穗穗玉米。一车能装载10吨,相当于四亩地的产量。

  “这些机器太神奇啦!真是先进啊!”“看着就眼馋,太羡慕了!”“咱们普通农户种几亩地根本实现不了!”在农场打零工的几位农民一边干活,一边七嘴八舌地议论着。邱建华对他们说:“大伙儿别灰心。等我们这套技术和模式成熟了,就开始复制推广,可以把你们的地集中交给我们来管理。实现成方连片规模化种植以后,这些先进技术都能用得上。不但省钱省心,而且产量高,到时候种地的收入能提高不少呢!”

  玉米全部收获完毕,冬小麦播种将紧随其后。“为了种好小麦,我们邀请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王志敏教授,和郭进考教授共同担任技术指导。将来还要建院士工作站、国家级种子研繁基地,还要继续上新技术、新设备。”农场的每一步发展,邱建华都用心规划。

  展望未来,他满怀憧憬地说:“曾经,‘冀衡农场’是先进农业的代名词。今天的冀衡农场,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我们要循着先辈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做成新时代的农业标杆,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耕耘者、践行者,探索一条生态保护与智慧农业相结合的新路子。”

  “冀衡农场上,好呀好风光……”秋风吹过一望无际的田野,一群群大雁在农场天空轻盈飞过。那火热激情的歌声,仿佛依旧飘荡在这片沧桑而又蓬勃的土地上。

  2024京津冀低空飞行器暨飞行营地安全管理现场业务交流会在桃城无人机培训基地举行

  “中国人寿财险杯”第二届河北省“和美乡村”乒乓球团体赛“村乒超”衡水分站赛成功举办

  1件铜奖 11件入围奖 品数双优 衡水市在2024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实现新突破

  加快推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访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尹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