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分类
摸清农业生态环境家底发布日期:2024-05-30 浏览次数:

  

摸清农业生态环境家底

  2022年11月的一天,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草业研究所副所长范彦带队在重庆市开州区进行野外调查,在一农户的粮田边,他望着田里高约2米、飘扬着淡紫色花絮的杂草,便问农户怎么不把草割了,得到的答复却是“花挺好看的就没管”。

  农户不知道的是,这种看似美丽实则危险重重的植物,是一种名叫钻叶紫菀的农业外来入侵物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可通过物流运输、人员流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定期开展普查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外来物种入侵可能造成农林牧渔等产业减产减收。”重庆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副站长易廷辉说,做好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是保障农林牧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关。

  2021年4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正式实施,2022年初,由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牵头,全市启动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成立了市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市农业农村委、市城市管理局、市林业局、重庆海关等分行业开展相关区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同时为做好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重庆及时成立了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综合组、技术组、质控组。由此,开启了这场为期3年的持久战。

  “普查工作耗时长,涉及大量工作,需要的人员也多。”易廷辉说,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资金,“全市涉农区县共38个,共900多个乡镇,每个乡镇还要布点,光物资耗材就要花不少钱,更别说人员配置了。”为此,市农业农村委与市财政局积极沟通,成功申请到2032万元项目资金。

  “普查工作对专业要求高,涉及植物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生态学等专业学科。”易廷辉打了个比方,假臭草、熊耳草、藿香蓟这3种植物外观形态极其相似,如何区分?更别说把控设置样地、制作标本、数据审核等关键环节。

  思考再三,市农业普查办决定将绝大部分资金用于召集专业团队,他们对投标团队人员的专业、职称、组合等各方面进行评估,最终选出了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畜科院、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海关技术中心五个单位组成的技术团队和长江师范学院团队为主的质控团队,建立起“市级专家组+专业调查团队+质量控制团队”三级体系。

  但仅依靠这几个团队,要将所有布点在规定时间内调查完显然不够。区县农业农村委和多位专家也加入其中,全市共有700余人参与了此次普查工作。

  “这就需要我们统一标准,让所有参与者统一规范。”市农业农村委生态处副处长杨立说,为此,他们制定了《重庆市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总体方案》《重庆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实施方案》《重庆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质量控制方案》,编印了《重庆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识别图谱》,确定了147种目标物种清单。

  “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分工等内容,图谱则清晰展示了目标物种的特点。”易廷辉说,对于专业知识没那么丰富的普查者,就可根据图谱进行初步的物种识别。

  为保证所有普查参与者对相关技术规定、调查App使用、质量控制等重点内容以及现场踏查、样地调查、数据填报和审核等关键环节烂熟于心,市农业普查办召开全市培训会6次、片区现场培训会7次、普查团队内部培训会29次。

  “普查团队是普查数据的直接来源,是控制整个普查质量的基础,我们要求乡镇的每个点位踏查面积不低于50亩。”易廷辉表示,所以野外调查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点位,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专业性强。

  市农科院技术团队负责渝西8个区县的普查工作,布点一次就要花上近一周时间。“我们跟区县农业农村委的工作人员一起‘啃地图’,根据当地地形、产业分布、人员聚集情况,来确定点位。”市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科长喻丁香说,团队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包含40多人,布点的优劣直接与工作效率相关。

  “每一个普查数据,都来之不易。”范彦说,有一次上传数据时因信号不佳,一名调查人员在寻找信号的过程中掉进了水沟。喻丁香也深有同感,在山上啃面包、提着电筒下山,即使身体累得不行,晚上也要继续把标本制作完,都是为了更精准识别物种。

  在重庆市永川区一处甘蓝地里,喻丁香蹲在地上查看一株矮小植物,她本以为这是藿香蓟,但当她扒开叶子发现植物的花蕊时,判断这是当时的新发物种——裸柱菊。喻丁香立即为植物拍照、采集标本。后经专家论证,确定裸柱菊并非属于新发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的最佳策略是早发现、早治理,所以发现新发物种对于我们普查的意义重大,给区域管理带来了依据。”易廷辉说。

  2022年9月3日,重庆市畜科院调查团队在重庆市巫溪县凤凰镇石龙村村委会旁的一粮库墙边,准备捕捉目标物种德国小蠊。但在此过程中,团队发现了几只外形不似德国小蠊的虫子。团队成员刘畅博士用放大镜观察后怀疑是新发物种女贞粗腿象甲,她赶紧采集标本,送给专家进行识别鉴定。

  “女贞粗腿象甲还比较好认,但类似一些菌类的病虫害,可能是由多种虫造成,我们还要进行化验才能确定是什么虫。”范彦说,团队自我审核是把控数据质量的第一道关卡,必须做好。

  所有调查团队都设有专门的质控专员,撰写工作日志。当日数据必须当日审核完毕提交至区县农业农村委进行审核。

  “数据到区县后,调查团队会定期上传数据给我们的质控团队,再由质控团队审核后传给我们进行市级审核。”易廷辉说,三级质控体系确保了物种识别数据的精准度,但精益求精也给普查工作带来了高强度工作量。

  不仅是调查团队从白天忙到黑夜,市农业普查办也创立了跟队制度,从源头上进行协调、监督。

  跟队过程中,市农业普查办一边实践一边查漏补缺,同时也监督调查团队的调查方法、流程是否规范合理。

  易廷辉回忆,一次他跟随野外调查团队走进重庆市忠县一座废弃的柑橘园。园内杂草丛生,普查人员以专业经验判断该地存在的目标物种,做好了标准样地,晚上就收到市农业普查办开具的不合格清单。原来普查方案规定植物调查时必须要有植物学分类专家在场,而当天原本在队的专家在另外一个团队开展培训工作。虽然结果没出问题,但制度流程不可破。“普查团队的专业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流程问题不杜绝,久而久之制度效果就不明显了。所以只要发现问题,我们都会进行提醒。”易廷辉说。

  3年时间内,为保证数据质量,市农业普查办随机跟队督导14次,覆盖所有普查团队,发布《工作提醒》3期,区县普查机构开展跟队督导175次,覆盖312个乡镇。2022年底,市农业普查办对所有普查团队和质量控制团队实施了项目中期评估,出具中期评估意见6份;2023年5—6月,又以档案建设为抓手,分4组对全市所有涉农区县进行档案专项普查;同年8月,通过采取集中时段、专项审核的工作方式,提交有效数据95194条,数据有效率达99.98%。

  经过3年时间奋战,全市共发现包括入侵植物、入侵病虫害、入侵水生动物等三大类共计200余种农业外来入侵物种。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委将根据普查成果,认真分析研判全市农业外来物种入侵现状,适时开展预警监测、防控技术研究和防控治理等,全力打好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