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来自科技小院承包千亩农田!四个90后要为农业绿色发展“打个样”发布日期:2024-06-23 浏览次数:

  

来自科技小院承包千亩农田!四个90后要为农业绿色发展“打个样”

  日前,在曲周县王庄村“绿色吨半粮”试验田,叶松林(左一)、郝展宏(右一)和王庄科技小院的学生一起察看小麦长势。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摄

  叶松林、郝展宏、蔡东玉和冯小杰,四个90后,都是中国农业大学的高材生,来自科技小院。

  当天,经过专家抽样测产,这块“绿色吨半粮”试验田产量数据出炉——724.55公斤/亩。

  老一代农大人把“盐碱窝”变成米粮川。如今,四个“新农人”扎根田野,探索曲周农业绿色转型的新路子。

  叶松林,已硕士毕业、留在实验站做科研助理。郝展宏和冯小杰,在读博士。蔡东玉,博士后还没出站。

  “论文上说这个技术能增产10%,那个能增产15%,数据这么漂亮,农民为啥不用?”

  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2年的62.4%,但发达国家普遍在80%左右。这个差距怎么追?

  “你是学农机的,他研究灌溉,他搞农艺,种地,难不倒咱!”四个人一拍即合。

  第四疃镇刘庄村有100亩空地,听说农大的学生想承包,镇里拍板——先种,收了粮食再交租金。

  四个人发挥各自特长,设计了一整套种植计划,又借来农机,赊了种子、肥料,信心满满地干起来。

  玉米播完,本打算两天浇完水,到了地头才发现,机井管线老化,重新架线还得找电工。

  四个人连夜做方案,买汽油泵、铺管子,引村旁的河水救急。折腾了十多天,河水终于流到地里。

  上去一看,郝展宏顿时傻眼了:那么多按钮,控制喷头高低的,控制流量的,控制速度的……

  因为没有操作经验,打药机根本不走直线。一趟走完,回头再看,药干了,分不清哪儿打了、哪儿没打。

  一年实践,四个人面对自然灾害多了平常心,摸透了所有作业流程,能熟练驾驶各类农机,发现玉米早播技术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很有效……

  科技小院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联合多家单位,要在这里建设“绿色吨半粮”万亩试验基地。

  从改土治碱,到农业综合开发,再到科技小院,张福锁院士说:“曲周是一个出经验的地方。”他希望,这片土地能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新的“曲周路径”。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

  “在信里鼓励农大学子,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这不就是咱们正在做的嘛!”四个人相互鼓劲。

  “我们流转了150家农户的地。想一想,要是挨家推广技术,不得把嘴皮子磨破。”叶松林说,他们要在这里打造一个技术集成的“样板间”。

  在曲周,小农户和大部分合作社给农田浇水,习惯大水漫灌。大面积使用滴灌,这是头一份。

  水肥一体机一开,顺着水带上细小的出水孔,水肥直接到了麦苗根部。不用人看着,晚上也能作业。

  “返青期,试验田的小麦长得壮、分蘖好,把旁边小地块的比下去了。”王庄村村民王永胜家住试验田对面,滴灌的好处,他逢人就夸。

  “四密一稀”条带种植技术、植保无人机变量施肥、二次包衣……这片地里,还有很多实用技术。

  小麦亩产724.55公斤,加上去年秋天同地块玉米亩产753公斤,小麦、玉米周年亩产1.48吨,接近“吨半粮”目标。

  “‘绿色吨半粮’,既要高产,更要绿色。节水节肥、减排增效,我们在种植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叶松林在地头给几个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提升土壤肥力是长远目标,三到五年,土壤有机质提升2%—3%,那将非常了不起!

  2021年,他在王庄科技小院的研究完成,准备回北京。一个老乡听说后,喊他去家里吃饭。晚上,村里的路漆黑,远远地,那一户的门灯亮着,他心头一热。

  盛夏农忙,胳膊晒爆了皮,赶上冰雹,碰到涝灾……种地不易,但地头拍下的照片,留下的总是他们灿烂的笑脸。

  这些天,曲周县农业农村局研究员王寒菊忙着把一批批种粮大户领去试验田学习,她希望这四个年轻人能把大户和合作社都带起来。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张卫峰看得更远——曲周是黄淮海平原耕种模式的缩影,绿色种植技术成熟了,可以在全国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