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走近土专家 小农夫有大理想他要种出更多好看好吃不用药的生态菜发布日期:2024-07-09 浏览次数:

  四月的春日,清晨,杨景勇简单吃过早饭,便扛起铁锹,朝着离屋子不远的蔬菜田园里走去。

  在这座潜心经营了近十年的小农夫生态农场里,杨景勇心中那份关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理想的种子,正在茁壮成长。

  从传统的化学农业到现代有机农业,杨景勇的探索之路走了很久。在这条路上,他边学习边实践,边成长边丰富,打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特有的生态农业体系。

  在武汉,杨景勇开创的农耕科普“四时八节”课被武汉植物园纳入“江城物候”体系;组织成立的武汉生态农业圈第一所田间学校正在不断壮大……

  小农夫有大理想,他要种出更多好看、好吃、不用药的生态健康菜,实现自己的有机农业之梦。

  2006年从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毕业时,杨景勇没有想到自己的未来会与生态农业紧密相连。

  “目前农业的植保方针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指导农民怎样用药。”入职海南一家农业企业以后,杨景勇在实际工作中慢慢发现,很多农户的用药并不科学,如何引导大家在用药上更加理性、科学,是他更应该做的事情。

  2012年10月,随着自己孩子出生,杨景勇对农产品食用安全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心态也随之变化:“我希望尝试在完全不用药的情况下,种出好吃、健康的生态蔬菜给孩子吃。”

  想到了就干。一个偶然的契机,杨景勇在中国地质大学里租种了一块面积大约5分的土地,开始以有机肥替代化肥、不用农药的方式来种菜,同时以销定产,除了留给自己家里吃的菜以外,将更多种出来的菜通过社群形式,卖给同样对有机蔬菜、生态蔬菜有需求的人群。

  让杨景勇备受鼓舞的是,这5分地里种出的蔬菜的市场反响比他预期好很多。“2013年就有7位顾客成为我的第一批会员,一年7800元,我把自己种的有机菜送货上门。”杨景勇将这第一批会员视作他前行路上最大的助推者,让他有信心、有勇气在2014年成立了小农夫生态农场,正式开启了自己生态农业的理想之路。

  踏上征途便只顾风雨兼程。为了尽快丰富自己在生态农业方面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杨景勇虚心求学,在同学的介绍下加入了彼时风靡生态农业圈的“沃土可持续发展中心”公益组织。

  学在其中,更乐在其中。杨景勇学技术、学理论,用案例指导实践,在与天南海北的生态新农人的交流切磋中受益匪浅。2015年,杨景勇经过一年多的种植实践,生发出用生物有机肥代替化学肥料的新思维,随即到日本进一步求学,确定了自己“从土壤改良入手”、“向堆肥要有机质”的开拓方向。

  “经过一系列的尝试,我们农场土壤里的蚯蚓、有机菌等有机质不断增多,微生物越来越丰富,出产的蔬果品质也越来越高。”2014年至2018年间,杨景勇在生态农业探索上的阶段性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致力于有机农业发展的机构、农人的关注。小农夫生态农场也成为当时全国九所“田间学校”之一,带动更多的新农人加入到有机农业中来。

  生态农业的不断壮大,是让杨景勇感到最开心的事情之一。“这个圈子很小,市场需求却在扩大。”杨景勇说,消费者对优质生态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多真正的有志之士加入进来,集思广益,开拓创新,一起推动行业不断进步。

  于是,从2018年开始,杨景勇将堆肥技术应用到植保领域,力求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实现虫害提前防治,将防效提升到50%—60%,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经过五年多的持续钻研和市场拓展,杨景勇不仅让自己的小农夫生态农场广为人知,更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投身生态农业,与他一起完成自己的理想。

  “做生态农业不容易,但也好像没有那么困难。因为我相信,只要专注做好一件事,就能实现理想。”春日微风将他的草帽轻轻撩动,好像在为这份简单的执着点赞。

  如今,杨景勇的小农夫生态农场种植了40亩有机蔬菜、88亩养殖水面,以及20亩水稻。每一天,他都要将采收的有机蔬菜,按照会员们搭配好的菜单送上门——这份“有机菜单”价格不便宜,却始终供不应求。

  不过,尽管生态农业的市场在扩大,杨景勇坚持着自己“最成熟单品”的稳扎稳打路线。

  在他看来,有机生态农产品的土壤、种植管理事无巨细,如果每样菜都种,可能最后的结果就是很多种菜都会出现“瑕疵”或“遗憾”,更加不利于种植水平的提升:“我们侧重于种植几种单品生态蔬菜,这样更有助于专门负责这项单品的农户更专注地去学习、掌握、钻研、创新。”杨景勇说,即使是现在,他们也尝试着减少种植的种类,以寻求在单品上的创新突破,希望以此找到生态农业从业者、市场消费者,以及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需求点。

  如今,杨景勇在与合伙人忙碌于生态农场的产品种植之外,还开辟了农耕科普的“线上线下新农场”,致力于将生态农业的理念与知识传播开去。

  在未来,杨景勇希望有更多新农人加入进来,一同打造以生态农业为核心基础的“生态村”,实现最初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