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发布日期:2024-07-09 浏览次数:

  今年6月25日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土地保护。

  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而前者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新疆各地积极探索,找寻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探索耕地保护新方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快建设农业强区,为建设农业强国积极贡献新疆力量。

  6月23日,沙雅县英瓦提农丰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艾合买提·卡斯木(左一)在小麦种植基地用手机操作滴灌开关。图片由沙雅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在沙雅县努尔巴格乡英阿瓦提村的小麦种植基地,小麦已经拔节孕穗,100亩至300亩的大条田整齐规范,纵横交错的滴灌带铺陈其间。

  “过去是小块地,分散种植,水不好浇,管理起来也难,土地种植成本特别高。”6月23日,沙雅县英瓦提农丰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艾合买提·卡斯木盯着手机操作软件,控制水和肥料通过滴灌施进小麦地里。

  据了解,沙雅县拥有耕地面积是274万亩,现有43万亩建设成高标准农田,是全疆率先进行农业高效节水增收试点项目区建设的农业大县。智慧化控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小麦的亩产量从以前的三四百公斤提高六百公斤以上,同时,让肥料比以前节省了35%。

  沙雅县自然资源局耕保科负责人任彦德介绍说,农田都是按照“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的相关标准进行建设,破解了耕地碎片化的难题,推动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记者了解到,2017年以来,沙雅县先后有40家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棉纺、农机制造、小麦面粉生产等企业落户,实现投资92亿元,就业31410人,年人均劳务创收4500元以上。

  乌苏市甘河子镇包家庄子村棉花水肥一体化建设管理示范田里,棉株整齐,像是被刀子裁剪过一样。

  6月21日,乌苏市甘河子镇包家庄子村棉花水肥一体化建设管理示范田。图片由乌苏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这1万亩棉花水肥一体化建设管理示范田,是从以前三个村的300多个小地块整合而来的。”甘河子镇党委书记丁启勇看着长势喜人的示范田说,今年,采用“企业+合作社”模式经营,统一棉花品种、统一采购化肥、统一回收残膜、统一田间管理,实现节水、节肥、节能、节省人力,预计产量将会大大提升,预期目标亩产550公斤。

  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最新划定成果,乌苏市耕地总量为260.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为216万亩,占耕地总量的82%。为了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乌苏市已经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

  乌苏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杨金胜介绍说,乌苏市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积极开展耕地保护系列专项行动,始终用“长牙齿”的硬措施着力加强耕地保护,对违规占用土地,改变土地性质的,违建的拆除,挪作他用的恢复耕地属性,并每月进行全市通报。

  在阿克陶县克孜勒陶镇丝路佳苑袁隆平海水稻实验基地,绿油油的水稻随风摇摆。谁能想到,4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泛着白色盐碱的不毛之地。

  6月22日,阿克陶县克孜勒陶镇丝路佳苑袁隆平海水稻实验基地,科研团队工作人员查看水稻长势。图片由阿克陶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这里已经成了线日,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青岛研究中心成员王若琪说,这块土地之前的盐度是千分之二十四,pH值8.0,属于重度盐碱地。经过连续3年的稻作改良,如今这里亩产可达497.86公斤,还带动了周围农民加入到海水稻的种植中。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让海水稻更加适应新疆的土壤,海水稻基地自建苗圃、自主育苗,在岳普湖县、铁门关市等地都进行了试种,连续3年获得成功。

  “这样的盐碱地还有4.5万亩,有了科技支撑,都有望成为新增耕地。”阿克陶县自然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杨秀山说,阿克陶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用途管制,不断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目前,该县耕地面积达59.34万亩,远超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