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分类
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发布日期:2024-06-01 浏览次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绿色农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农业是指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其对提高环境保护、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不是指农业回归传统模式,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模式的否定,其是基于现代农业模式的各种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是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及思想观念发展的产物。

  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其应用新型绿色农业技术,转而将现代农业向技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且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保障我国人民对于粮食的需求。绿色农业的产生,标志着绿色技术及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在现代农业中的全面推广及重点示范发展。从根本上分析,绿色农业是一场产业与技术在农业中的革命,也是我国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1]。总体而言,绿色农业的特征主要为开放兼容性、持续安全性、全面高效性、标准规范性。开放兼容性是指绿色农业利用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依托于现代技术、资金投入等方式,实现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及卫生安全,符合现代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持续安全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工业投入品的合理应用,并注重现代生态技术、动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减少使用化学产品,将农业生产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保护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的合理发展[2]。全面高效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绿色农业注重合理应用生态资源,并重视农业绿色产品质量,有助于改善现代食品卫生现状,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尤其对农村经济及地区经济起到了持续发展的效果。标准规范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通过第三方认证及标注化管理,绿色农产品认证的相关标准与程序、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是绿色农业发展进行组织与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实现绿色农产品实现从生产到消费者食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农业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一个污染较大的产业,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与加工中会应用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而这些产品中大多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及农业废弃物,其在应用过程中会经由雨水进入土壤、大气及地下水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空气污染、水污染可能诱发当地居民出现各种疾病,甚至是癌症。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出现水体富营养化、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尤其是在我国湖泊与河流中属于比较常见的污染,相关文献指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及洪湖等湖泊的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中化肥利用率较低,而农药使用的有效率仅达0.1%,剩余农药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3]。

  20世纪末期,我国食品数量安全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呈现比较满意的状态,仅存在产品结构的短缺或剩余。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家选择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我国农产品市场中的供应种类,我国食品数量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此时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被人们所重视。由于现代食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商家选择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加入化学色素、添加剂等有害污染,造成我国食品卫生安全事件频发。自2005年后,我国每年的食品安全问题报告件数高达3万~5万件,而专家估计可能实际比报告数量要高出10倍,而其中并不包括长期食用可能造成的慢性疾病及隐性危害。

  近年来,我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美国对我国食品提出了许多的检验项目;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验项目由早期的6项农产品残留物增至62项;2006年,加拿大对我国食品的进入标准进行了调整,其中对于农业化学品的检测多达638种,限量标准为42684个,涉及食品285种。这些方面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据相关统计指出,我国每年有约120亿美元的农产品由于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而无法出口。而出现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比较滞后,标准较低且跟不上国际食品标准,其质量认证得不到国际认可,没有实现生产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了影响。

  农产品安全主要包括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绿色农业的发展能够应用于我国农业发展中,主要是由于其能够有效缓解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资源带来的压力,减小资源短缺问题,这就对绿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绿色农业立足于现代绿色技术,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现代人对食品数量及质量的要求。

  生态环境一般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能量流与物质循环维护着生态平衡,基于此,生态结构也能够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发展。生态平衡最主要的表现为生态环境中的物种数量及种群规模处于稳定状态。

  农业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就对农业生产提出满足人们生活所需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农产品的要求。而农业生产需要有一定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因此需要保障农业生产的资源安全,以利于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并且农业是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重要物质基础的来源,因此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绿色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对于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减少化肥使用率,需要创新施肥技术,提高农作物养分供应管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施肥;通过测量土壤营养成分含量进行配方施肥,降低化学施肥的盲目性;合理使用农家肥与有机肥,提高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减少农药的使用,需要综合应用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生物调控及非化学药剂的驱虫药等措施,降低农业生态系统中使用化学合成农药量,以利于促进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同时,应重视残留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提高农产品产量就必须要应用现代新型技术,依托于现代科技进步、资金投入等措施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保障食品安全,重视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满足现代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农业生产效益是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绿色农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重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的提高,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降低农业生产所需能源的消耗与排放,首先需要重视清洁能源、新型能源的创新与推广,并推动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农业,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加强对沼气、沼渣、沼液的利用。农业发展具有碳排放的特征,因此,需要降低农业的碳排放量,加强土壤固碳能力,减轻大气污染及环境污染。总的来说,绿色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推动生态资源及环境的合理利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翁伯琦,徐晓俞,罗旭辉,等.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启示.山地学报,2014,32(2):141-149.

  [2]胡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152-158.

  为解决南方水网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湖北省峒山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化肥减施、绿色防控、稻虾共作、林下养禽等关键技术,配套生态沟渠、湿地等工程,构建了“源头消减+综合种养+生态拦减”水体清洁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利用“稻虾互利共生”复合种养生态系统,实现水质改善、生态功能恢复和产品效益同步提高;“葡萄――草――鸡”立体种养,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减少杂草96.8%;利用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对氮磷进行立体吸收和拦截作用。通过综合种养,化肥用量下降30%以上,农药用量下降70%以上。

  针对西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化肥农药过量问题,重庆市二圣镇集体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集成节水、节肥、节药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清洁和生态涵养工程建设,构建了“生态田园+生态家园+生态涵养”的生态保育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从坡顶到坡腰依次发展生态茶园、生态梨园、生态葡萄园及生态花园,配套灌溉管网、排水沟和缓冲塘,建立复合生态系统,采取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减少灌溉定额90%、化肥用量50%以上。通过依托山形山势建设生物拦截及沟塘坝系统,实现农田生态涵养。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村集中、镇中转、区处理”的链条式处理,生活污水厌氧发酵处理后进入小型人工湿地排放,人畜粪便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作为有机肥,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针对华北平原区化肥、农药投入强度高、种植单一化、地下水漏斗等突出问题,山东省齐河县焦庙镇周庄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了“种养结合化+生产标准化+生物多样化”的集约化农区清洁生产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推广了小麦生产“八统一”和玉米生产“六配套”技术模式,农田秸秆深松还田为主、部分秸秆机械打捆回收利用、养殖粪便和食用菌废弃物转化成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开展作物间作、轮作,建设生态沟渠道路,种植水生植物和油葵、格桑花等各种蜜源植物以及速生杨,在净化水体、美化环境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构建了生态林网体系,形成了基地沟渠路林相连的生态格局,成为了现代生态农业新景观。实践表明,基地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灌溉用水及化肥、农药用量均减少了10%,秸秆综合利用率也达到了100%。

  针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白色污染”问题,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古城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构建了“农田综合节水+地膜综合利用+种植间作套作”的节水环保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综合应用膜下滴管、根区导灌等节水灌溉和垄膜沟灌、全膜沟播沟灌等节水栽培技术以及间作套作技术,发挥保墒、集雨、节水、增产等多重效用。应用地膜一膜多用覆盖技术,减少地膜使用和残留量。对回收地膜,采取高温溶解铸型,生产适宜城市供水、供暖等市政工程中使用的复合型井盖。该模式使地膜残留量明显减少,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加厚地膜使用率达95%以上,产量平均增加6%左右。

  《“十三五”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加快发展动力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结构优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绿色农业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和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有不少专家开始探索研究绿色农业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意义重大的研究成果。王艳秀、周旗等认为,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绿色农业是一种依靠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严立冬等从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绿色农业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充分应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并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刘连馥等在综合国内绿色农业概念提法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绿色农业是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实质上是一场农业创新、农业技术革命,是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重要发展模式。概括国内学者关于绿色农业特征研究,绿色农业主要有6个鲜明的特征: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多样化、产业化和高效化。

  目前,国内诸多学者研究认为,绿色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有:生态经济理论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中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农业生态学中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协调共生理论,创新理论中农业制度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压力逐渐增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识。综观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以下3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初步探索阶段(1986~199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包建中在1986年提出了“绿色农业”的概念。部分农业学者也开始对绿色农业的内涵及实践应用开始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2)第二阶段是持续关注阶段(1992~2002年)。1992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农业发展向“两高一优”方向发展,即农业发展要高产、优质、高效。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绿色农业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并逐步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开始建立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

  (3)第三阶段是稳定发展阶段(从2003年至今)。2003年,在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我国正式提出了 “绿色农业”的概念。2005年,卢良恕等6位专家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的建议》的报告。副总理对报告作了重要批示,并充分肯定了绿色农业理论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2006年起,部分省份先后建立了绿色农业研究中心,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的科研专项研究相继启动。2013年,在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上,由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的提案》成为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0001号提案,建议因时因地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绿色农业发展逐渐变成当前发展的共识,被广泛认同和支持,各地也在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发展绿色农业。

  近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文件,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四川宜宾市从实际出发,在农村劳动力继续转移的情况下,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改革,探索完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其中,江安县坚持绿色发展,围绕“走产村相融道路,创绿色农业典范,建幸福美丽新村”思路,推进麻衣坝现代农业综合改革验示范区建设,形成了“五化”引领的绿色农业发展新模式。

  麻衣坝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先后引进一家生猪养殖企业和一家农业发展公司,分别从事现代种、养殖业发展,建成特色种植基地2000余亩,存栏种猪5000余头、年产仔猪10万头的大型养殖场及家庭代养场。已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实行过程管控;并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确保供港蔬菜实现企业自查、政府抽查、香港检查3个达标。积极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流程,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示范区通过实施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适应产业化运作的“田、路、水、电、管”五网配套体系,新建高标准农田2000亩,道路13.8 km,排渠4.6 km,种养循环管网12 km,喷灌头10万个,配套农产品产业服务中心和生猪养殖智能化的流水线设施,实现农业生产设施现代化。蔬菜基地实施土地整理后,大力推广育苗、播种全机械化生产,实现喷灌设施全覆盖,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示范区依托两家龙头企业,大力推广“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协会统筹、金融服务、保险兜底、政府扶持”六方合作机制,将企业、农户、县级农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县财政部门引入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中,并明确各方责任主体分工,形成农业生产车间集群,实现专业化发展。针对部分有资金、有意愿经营种植蔬菜、生猪养殖的农户,以“公司+家庭农场”为纽带,按“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培训指导、统一物料供应、统一防疫、统一生产管理、统一销售回收”的六统一模式,带动发展家庭农场。通过供港蔬菜、生猪产业化这两个项目,直接解决了当地1000余人就业,带动江安600户以上的农户致富,间接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助农户均增收上万元。

  示范片两家企业“牵手”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粪污和废水,经过分级沉砂、分级粪池收集处理和厌氧发酵,沼液就富含溶解氮、磷、钾和植物生长细胞的黄腐酸,成为了生态种植业难得的有机肥料。沼液经提灌站输送至高位沼液池,通过铺设灌溉管网进入麻衣蔬菜基地用于蔬菜种植,形成“猪-沼-菜”、“猪-沼-果”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同时,养殖场厌氧发酵所产生的大量沼气,还可以用于发电,为示范园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促进“生猪产业-生态农业-新能源产业”循环互动。

  在示范区建立的供港蔬菜基地已具备直接出口农产品资格。每批次蔬菜先经过机械车间分拣,对蔬菜品质进行分级、装箱冷链物流运输至深港检测点,抽样合格直接进入香港蔬菜协会指定仓库,并在香港、广东市场形成“错峰销售”。同时,还不断加强市场开拓,实现了蔬菜直供韩国、新加坡市场,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积极加强与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并与欧盟签署意向合作协议,着力推动加工猪肉出口外销,逐步实现生猪产业国际化发展。

  从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四川乃至全国,绿色农业已在一些地方实施并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绿色农业起步晚,发展中还面临绿色农业品牌少、基层设施建设不足、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第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农业培训和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等制约因素。为了推进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中绿色农业快速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发展绿色农业要根据各县域经济条件和地理优势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利用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以山区为主的区县,建议以发展经济林业(包括茶叶、果木等)和畜牧业为主,选择发展当地的优势主导农副产品和农业龙头企业,以进一步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以浅丘或平坝为主的区县,要充分利用水陆交通便利、水源丰富等优势,发展粮食作物种植业(包括瓜果、蔬菜等),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以浅丘为主的区县,要充分利用近郊交通便利、立体种植的优势,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带动整个区域内农旅经济发展。

  政府部门要加大绿色农业扶持力度,加强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以农田、水利、交通、生态、农村沼气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创新绿色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构建农业科技“教学、生产、研究、推广”一体化发展模式,完善相关配套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技推广与服务条件。另外,要建立绿色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既要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开展农业、农村、农民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也要创新投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发展绿色农业。

  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前提和核心。在当前经济形势压力大的情况下,要以地方主导产业为支撑,全面成片推进,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进而走向标准化、现代化、高效化发展。在全面成片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休闲观光功能的布局,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结合乡村旅游功能,以各类乡村文化节为契机,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积极创新都市观光型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突出其对以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从而促进绿色农业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建议启动多方面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示范作用大、带动能力强、具备引领区域绿色农业发展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对企业在贷款贴息、品牌打造、基地扩建、科技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扶持。

  积极推动各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并以专业社为主要成员,联合科技、供销、农村合作银行等部门组建联合社,构建“多位一体”的办事平台,完善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的物流体系建设,改造一批绿色农产品专业销售市场,积极引导多种经济组织与专业大户参与绿色农产品流通,大力培育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加快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市、县、镇三级农业信息互通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库,加大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对绿色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要加快产销对接。重点搞好绿色农特产品、食品展销和对接活动,提高当地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积极开展绿色农业职业培训,充分l挥农业中专、农广校、农函大等农民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广泛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着力先进适用绿色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培养一大批适应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绿色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绿色种养殖。要重点搞好专业大户、职业农民和新型农场主等核心农户的农业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为发展现代规模经营和绿色农业产业化培养合格的生产经营管理人才。

  [1]王艳秀,王洪会.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基于生态补偿视角[J].江南论坛,2012(6):14~15.

  [2]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36~39.

  [3]黄国勤.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J].江西农业学报,2008(12):157~159.

  [4]严立冬,屈志光等.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

  1.1绿色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模式之一,是当今世界各国实施持续农业目标被广泛接受的模式[1,2]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基本内容:一是指生物的多样性;二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即注意对环境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把农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三是指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绿色农业其产品――绿色食品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农业。绿色农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目前,绿色农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发展,安全、卫生、优质、方便的绿色食品和其他高质量的食品正在成为主流,绿色农业发展正开始为保护环境和进一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西方国家高,但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许多农产品开始出现过剩。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型、质量型农业的开发,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也已大大增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条件也已具备。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迎接全球性农业竞争挑战的战略举措[3,4]。

  边远落后地区,特别是位居“江河源头”地区和相对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盆地,具有良好的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条件。这类地区一般远离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的城市、农业污染少,环境洁净,农业生产投入水平相对较低,农产品具有绿色农产品的特征。因此,选择该类地区发展绿色农业是建立绿色农业基地的首选。

  利用边远落后生态环境较好地区,建设绿色农业基地,不仅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而且对整个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平衡和稳定具有深远影响。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带动绿色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杜绝滥施化肥、减少农药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通过绿色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还可以扩大饲料饲草来源,发展绿色畜牧业,实现农牧林草多种生态农业,不仅使边远落后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利的支撑条件,减少环境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和植被的就地保护,避免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潜在威胁,实现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可持续发展[5]。

  目前我国农业处于由非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向绿色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重要的转变时期[6,7]。发展绿色农业,利用现代绿色农业的技术手段和市场营销理念,直接将其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直接推进到与现代农业和现代市场需求相融合的产业体系,不仅避免重蹈覆辙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之路,回避了在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需要治理的巨大成本投入,使农业经营方式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而且可以利用边远落后地区环境资源优势,提高当地无污染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边远落后地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的实践,总结和摸索绿色生产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经验和措施,对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农业发展路径选择,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边远落后地区,特别是江河源头地区、地域相对封闭和远离现代农业文明的边远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地理上的独立特性,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可以实现分批建设绿色农业基地,由点到面、由西部向东部地区,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逐步推进,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而且对最终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布局模式提供了思路。

  青海门源盆地是众多江河源头地区的盆地之一,也是黄河支流大通河源头地区。东、北邻甘肃省,西、南接祁连、海晏、大通、互助县,由祁连山脉的岭龙岭和达板山两大支脉夹持的东西长156.24公里、南北宽103.99公里,总面积6 902.26平方公里的小型盆地。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5 254~2 300米。盆地中部平坦开阔,西北部为高寒草甸山区,东南部为山林沟谷,大通河自西向东纵贯全境。属青藏高原寒温湿润气候带,平均海拔3357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 575小时,太阳辐射146.5千卡/厘米,年平均气温1.3℃,作物生长期110~120天,年降雨量530~560毫米,气候冷凉,无绝对无霜期,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概率低,适宜种植青稞、白菜型油菜等生育期短的农作物。盆地内含青海浩门农场、门源马场和门源县县辖12个乡(镇),109个行政村,人口15.4万人,总耕地73万亩。

  2003年经过青海省地矿中心对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检测和评价,门源盆地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条件,具备良好的绿色农业环境条件,主要环境影响化学元素汞、铬、铅、砷、铜、DDT、PH值等指标测定,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析主要环境影响化学元素汞、铬、铅、砷、铜、DDT、PH值、氟化物、氯化物、氰化物、细菌数、大肠杆菌等指标测定,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大气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环境影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和总悬浮物等,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绿色食品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根据检测盆地内大气洁净,无空气污染;土壤、空气、水质等环境条件完全符合生产无污染绿色农业要求。

  门源盆地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盆地内现有的工业企业主要为水电资源开发和农畜产品加工,没有工业污染源,具有绿色农业的“三净”(土净、水净、空气净)的良好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中长期保持较低水平的化肥、农药等投入,确保了当地农业具有明显的绿色农业条件,油菜、青稞和牛羊肉等农产品成为优质绿色食品,不仅是青海省人民群众喜爱的农产品,而且是青藏高原藏区农牧民的传统主食,也是“青稞酒”的主要来源。门源盆地是油菜籽的原种地,是白菜型油菜籽种质资源最多的地区,也是青海省青稞的主产区,其青稞单产高、品质好,商品率较高,市场需求强劲,成为发展优势的农产品。加之油菜籽、青稞育种优势和种质资源储备丰富,在优质、专用、高产、强适应性育种方面有广阔选育空间和发展基础,发展优质油菜籽、青稞生产具有绝对优势,为其他地区所不可比拟和替代。

  在门源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盆地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具有比较优势,一是易于全面规划,按照绿色农业的基本要求,科学布局,合理实施,全面建设。二是绿色农业建设较少的存在投入外部性问题,即农业投入的受益者主要是盆地内部,而盆地外部由于地域环境限制可以消除非绿色农产品“搭便车”和混杂等问题,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具有明显的积极性。三是在技术上容易控制,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和农产品质量问题可以迅速检测,并使其制度化。四是在政策层面上,使农业、农村和农民等方面的多项政策进行规整,避免政出多门,重复建设,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资金投入上,主要是绿色农业生产能力、流通环节和制度体系的建设,而不需要对已污染的环境和农业生产资源进行治理,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

  门源盆地绿色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绿色农产品营养丰富,质量安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青海省高寒地区所产油菜籽、青稞富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淀粉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已经成为本地区广大群众信赖的地方农产品,随着内地多种食品质量问题的曝光,当地农产品出现热销、脱销情况。但绿色农产品长期处于原始生产状况,没有按照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开发,一是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总体上,农业生产处于绿色生产体系,然而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缺乏规范,使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难以稳定。二是加工技术落后,绿色油菜籽只是初加工,粗炼后成为群众最主要的食用油来源;青稞被制成糌粑,成为最基本的日常食品。门源盆地油菜籽、青稞因质量上乘,除供本县消费外,大部分销往周边地区和。牛羊肉畜产品以活畜的形式出售。产品增值能力弱。三是绿色农产品营销水平和现代营销技术,包装技术空缺。商品品牌注册、绿色农产品标签和条形码技术推广等,处于空白,广告宣传和组织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优质农产品长期以来价格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受资金、交通、信息等因素影响,农民文化知识更新慢、信息不灵、,制约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和应用程度低,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不全,农业专业经济组织不健全,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处于原始状态,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处于低水平状况,这既是长期以来该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的原因,也是一种发展的优势,即落后农业地区,环境污染少,农产品基本为天然绿色食品,成为现代广大群众寻求的热销农产品。

  门源盆地地处高原地区、位于农业生产的极限地区,虽然日照充足,空气洁净,但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其中,旱灾危害最大,盆地内年蒸发量大,降水量较多却集中在7~9月份,作物生长前期干旱少雨,春旱、春伏连旱时有发生;其次是门源地处祁连山腹地,气候复杂多样,境内局部地区易受霜冻、雪灾和冰雹危害。由于缺乏适合的农业机械及配套机具,清选、烘干、仓储设备匮乏,绿色农产品丰产不能及时收割、归仓,造成很大损失,其损失程度高达15%。

  长期以来,当地政府和国有农场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给予了充分重视,保持了一定的技术力量、科技储备和较为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建设以及相应的绿色农业科技体系和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新品种选育上长期存在高产而忽视优质,农业新技术注重品种选育,而忽视了相配套的栽培技术、避灾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绿色农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生产中仍存在品种混杂退化,栽培方式落后,部分农田单纯依赖工业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缺乏安全、环保的生物农药和施用技术,对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和优良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4.1.1空间布局。门源盆地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空间范围应包括整个盆地,将整个盆地内的农业生产体系全部纳入绿色农业生产体系,这样才能有利于整个农业区内不至于出现“劣质农产品驱逐优质农产品”的效应。

  4.1.2绿色农业结构。绿色农业的产品结构以青藏高原和当地特色农产品油菜籽、青稞和牛羊肉等绿色食品为主。绿色农业结构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其中,畜牧业由草原畜牧业和农区育肥养殖业组成。

  4.1.3绿色农业建设的主要路径。利用门源盆地的绿色农业生产环境,通过绿色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替代和绿色生产体系的建设,达到绿色生产,获得优质绿色食品。以建立油菜籽、青稞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和基础,并对油菜籽进行加工,生产绿色优质食品精炼油;以青稞和油菜籽秸秆、加工后的麻渣等为原材料,通过综合利用作为绿色饲草料,进行牛羊育肥,加快养殖业,获取绿色牛羊肉等畜产品;牛羊畜粪进行加工利用生产绿色农产品专用肥料,或经过无公害处理后施入农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建立绿色农产品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信息体系,以及完善市场体系和绿色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和制度,确保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质量。

  4.2.1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油菜籽、青稞等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别按照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素替代,增加农业机械,并对生产者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主要推广技术内容是利用保护性农业机械深松性播种,无污染和替代型的绿色农业专用肥料的施用。针对农作物收获后因各种原因造成损失较大,缺乏农业机械等实际情况,对现场晒场、清选、烘干、仓储场所进行改造,彻底扭转粮食收获后的损失。以绿色饲草饲料发展绿色畜产品,通过牲畜饲养条件改善、饲草料加工设施建设,提高牲畜繁活率和饲料报酬。

  4.2.2建设绿色生产要素体系。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用绿色农业专用肥料替代化学肥料的使用,是绿色农业获得高产稳产的主要技术路线,也是实现高效绿色农业的重要手段。一是利用青海省已有的绿色农业专用肥料技术成果,加快绿色农业专用肥料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重点是以当地有机肥料和现代生物技术建立绿色农业专用肥料厂,实现肥料投入替代,确保农业生产体系无污染。二是利用生物农药,进行示范、推广。保证门源盆地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中完全杜绝污染和不符合绿色农业生产的肥料和农药,确保盆地内农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保证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有充足、廉价、优质的绿色农业生产专用肥料和农药,并不增加生产成本。

  4.2.3绿色农产品增值工程体系。绿色农产品加工是增加产值的主要途径。目前,盆地内农产品加工主要是油菜精炼油加工,年加工能力3万吨左右,其产品2005年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但是,由于加工能力不足,规模经济效益较低,潜力还没有得到挖掘,其加工量不足盆地产量的20%。门源盆地大部分绿色油菜籽依旧以原料销售其他地区,产品附加值低。由于大量油菜籽销售异地,大量麻渣也难以就地开发利用,及时还田或过腹还田。在现有的生产能力和基础上改扩建,增加设备更新改造,改扩建植物油生产线,不仅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而且可以增加就业能力,提高当地税收、更主要的是将油菜籽加工后大量的麻渣留在当地,为发展饲料和有机肥料等提供了廉价质优的原料。

  4.2.4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技术保障体系。绿色农业农田技术工程。主要用青海省特有的羊板粪肥,通过熟化处理后,增加有机肥料使用量,培肥地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对部分中低产田,特别是水利设施毁损严重的农田,进行维修建设和改造,达到基本农田要求。对绿色农业区土壤肥力进行统一采样分析测试,根据营养状况,提高平衡施肥技术,通过增施有机肥、合理补施绿色专用肥料等手段,培肥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的抗旱保水、保肥功能,使耕地土壤物化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油菜、青稞提纯复壮和良种繁育基地,在门源盆地绿色农业基地区中心地区建立青稞原种生产、原种繁殖和提纯复壮基地,以完善、健全种子生产三级体系,保证绿色青稞基地生产用良种的供应。

  通过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和应用现代影像技术远程培训等手段对油菜籽、青稞生产经营者、生产管理者、技术人员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绿色食品知识、绿色油菜籽、青稞生产栽培技术、绿色农产品生产环境的保护、生产规程、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和国内外发展趋势等。

  4.2.5完善绿色农业规范制度和监测体系。建立绿色农业营销组织及网络体系,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业销售经营网络体系,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发展绿色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发展专业经营组织极为重要,由盆地内各级领导亲自牵头,由油菜籽、青稞和养殖户以及绿色农业销售人员、贩运个体户等成立绿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完善绿色农业营销体系,成立油菜籽、青稞和畜产品经营协会,指导和协调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和加工,并通过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利用网络信息和其他一些途径,加强产后服务,沟通产销通道,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和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成立经营协会,强化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加工制度的实施,最终实现由专业协会和当地农产品检测体系为主体的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以及产品标签化、条形码信息化和产品追溯制度体系的建立,全面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建立绿色农业检测中心,以便于及时掌握项目区大气环境、土壤、水分状况,监督检测农业生产投入品农药、化肥、种子等的质量与使用种类、剂量等,产品及区域内污染源检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WTO背景下西部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及模式研究”资助。

  [1]彭小丁,黄祥湖.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思路[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2,(2):18-20.

  [2]龚诞申.迎接绿色革命的新纪元[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邵立民,方天.2l世纪中国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及对策[J].生态经济,2001,(11):34-36.

  [4]刘华楠,刘 焰.绿色农业:中国21世纪食品安全的产业支撑[J].农村经济,2002,(12):8-10.

  [5]周文.绿色农业一个双赢的生态博弈[J].知识经济,2003,(1):17-18.

  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是指根据农艺学及其生态经济学原理,借助于先进的生物技术,通过对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与卫生标准控制,使绿色农产品按照统一的规格与质量标准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一种生态型的农产品生产方式。这是绿色农产品与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相结合的产物。绿色农产品是生态、绿色、安全无公害,按照特殊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其绿色标志经由专门机构认定,表示安全、卫生、优质。

  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两个基点是绿色和标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走高效生态农业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农业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阻碍我国出口的发展,其中农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国农产品由于科技含量低,种植形式粗放,农药含量高等原因,远远不能达到国际标准,因而受到的贸易壁垒最为严格。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我国农业打破国际贸易壁垒,农业发展与国际接轨,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抓住发展机遇,促进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经研究表明,我国农产品进行了绿色标准化生产之后出口率上升了30%。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标准化,走生态农业之路是我国突破国际贸易壁垒的根本手段。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日常饮食的要求也慢慢提高。以前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概念是温饱,只要吃饱就行。但是现在,生活条件的好转,人们不再简单的关注温饱问题而是转向了健康问题。市场需求改变,供给也需要发生变化。安全、卫生、无公害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要求,必然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不遗余力的发展绿色农产品标准化适应市场发展趋势,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是开拓国内市场的有效手段。

  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走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高效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其指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动植物生长规律,借助于生物技和 生物工程,在自然界物质与能量相对平衡及其生态系统相对和谐的前提下,通过农林牧渔产品产量与品质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与发展后劲,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绿色农产品标准化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实现,有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我国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大力推进我国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有着长远的路要走。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科学制定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及其生产 经营战略。

  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比较短,很多人并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一新兴事物。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标准化,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标准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政府应该加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宣传力度,全面加大对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的扶持与保护力度。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尽快建立完整的绿色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改革经济制度,统筹规划,科学制定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及其生产经营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绿色农产品标准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含量比较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加强生产与科研的联合及其科研攻关工作,依靠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卫生安全和绿色无公害 的保证力度,力争把药残、肥残和其他公害、污染降至最低限度,全方位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品质。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力度,重点搞好绿色农产品建设,加强产品标志管理。

  3.搞好营销工作,加强市场管理,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离不开市场环境,良好的市场秩序有利于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完善和发展。企业在加大技术含量的同时,应该做好市场调研工作,规划好市场营销,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拓新的市场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市场体系,积极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开拓绿色通道,加强地区、部门间的横向协调,加大联合执法与市场打假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树立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坚固地位。

  4.加大环保力度,加强农田水利与生态建设,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的发展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坚持走循环经济,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严酷的现实环境,应该加大环保力度,加强农田水利与生态建设,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一个严峻任务。由于贸易壁垒的阻碍,我国农业出口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对于我国农业出口和满足国内需求都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1] 黄秉杰, 娄金华. 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制约因素探析[ J]. 生态经济, 2005, ( 1): 106~ 107.

  [2] 严力蛟, 汪自强. 我国绿色农产品发展概况与对策措施 [ 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 ( 3): 234~ 238.